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图片报道 - 正文
 
走进北京台湾会馆(组图)
 
2010年05月15日        来源 : 台胞之家   作者 : 北京市台联 台胞之家网 字体:【】  【】  【

 


台湾会馆夜景

  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由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在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三年后移至前门大蒋家胡同127号,即现在的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修缮前的台湾会馆前院


修缮后的大江胡同牌坊

  台湾会馆是在京台湾人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期由在京的台湾人及其组织使用和管理。台湾会馆延续至今已有116 年的历史,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既见证了在京台湾人的活动,也见证在京发生的一些重大涉台历史事件。如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前,在京赶考的台湾举子联合台籍官员上书“督察院”代奏光绪皇帝,反对割台,并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等。台湾会馆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台湾会馆因而就台湾举人进京赶考而建立。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共有32位台湾籍举人考中进士。一百多年来,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道,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卓越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接管了台湾会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台湾会馆先后由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台盟北京市委等单位接管。1985年以后,正式交给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经管。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会馆曾进行了部分整修。图为当时修复揭幕仪式存留下的部分镜头。

  1993年,台湾会馆曾进行了部分整修。1994年7月18日,举行了台湾会馆修复揭幕仪式,台盟中央名誉主席苏子衡、市政协副主席封明为到场为会馆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知名台胞卢嘉锡题写了馆名。


修缮后的台湾会馆牌匾,“台湾会馆”四字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乡亲所题写。


修缮后的台湾会馆中的二进院“台胞之家”

  2009年,在前门地区整体改造过程中,台湾会馆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扩建。修缮后的台湾会馆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风貌,并扩大了规模,与毗邻的两个院落合并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新格局。整体面积由原来的540平方米增加到3800平方米。


修缮后的台湾会馆地下一层天井通道美轮美奂。


会馆中贵宾室、接待室和大小会议室应有尽有。


美丽宝岛台湾展区中图片、实物丰富。

  新台湾会馆分为四个主要区域:

  1、京台交流史展示区——通过纪念墙和主题展厅,采取实物(文物)与图片、多媒体相结合等形式,再现历史上台湾人在京的活动,展现会馆历史及京台两地交流史。

  2、贵宾接待区——设有贵宾接待室,用于两岸高层和知名人士的接待活动,以提高新台湾会馆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首都标志性的涉台场所。

  3、多功能会展区——设有中小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用于各种会展和联谊活动,开展两岸交流,为台胞服务。

  4、民俗文化体验区——设有民俗藏品厅和民俗体验馆,展示台湾民俗文化,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台湾的一个窗口。


民俗文化体验区里还有专门展演台湾布袋戏的场所。

  台湾会馆重张之际,馆内还举办了《中华魂·京台情》展览,内容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四个单元,共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史料约110件,制作专题片3部。展览由专业设计团队制作,采用幻影成像、三连投影、电子书等声光电子技术,并配以沙盘模型、室外铸铜雕塑等多种展览形式。


台湾会馆外的《五人上书》铜像

  北京的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的台湾会馆。历史上,台湾同胞往来京台两地从未间断过,其中许多人曾在台湾会馆落脚。因此,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为“台胞之家”,台湾会馆得前门老北京商务区之地利,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天时,沐骨肉同胞血脉亲情之人和,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京台两地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北京市台联 台胞之家网)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