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资讯动态> 会务聚焦> 服务乡亲 - 正文
 
厚植乡情,深化服务 厦门台联“双服务”上台阶
 
2010年10月15日        来源 : 台胞之家网   作者 : 厦门市台联 字体:【】  【】  【

 

  台胞之家网讯: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于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开创在“台”,建设在“台”,特别是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台商来厦投资兴业,络绎不绝。如今,在厦台资企业已发展到3000多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在这些台资企业中,既有赫赫有名的龙头企业,也有许多不太为人所熟知的中小企业,它们都在厦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厦门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厦门台联深知,服务好台商,就是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厦门台联自成立起,一直把“联谊乡亲,厚植乡情”工作与为乡亲服务、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厦门经济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功能,为台资企业在厦门发展得更好助力。

  一、因应形势,把握服务重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开放台胞返乡探亲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联组织由于“同乡会”的身份,在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当时许多岛内商人想到大陆来投资,但由于长年受当局宣传的影响,加上对大陆的情况不了解,不免心存疑虑。当他们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时,多是“投石问路”,想多听多看多走,这时候,台联牵线搭桥的优势就显得比较突出。台联“台胞之家”的形象很自然地让台商有亲切感,使他们乐意找上门来。而厦门市台联则抓住大好机会,在热忱接待的同时,帮助他们办理手续,陪同他们找土地,看厂房,促洽谈。据统计,从台湾岛内开放探亲的1987年至1991年的短短几年内,台联接待的约3000名台胞中,前来考察投资办厂、经商贸易的就有2000多人,占80%以上,经厦门市台联引进的台资有十几家,投资额三千万美元以上。厦门市台联还发挥厦门的对台窗口作用,连续几年以台联名义邀请岛内团组前往陕西、江苏、青海、山东等地参加招商会。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在两岸引起不小震动。敏感的台商都将“海西”视为新的商机。台联抓住海西发展契机,根据台商希望了解政策、寻求发展空间的心理,积极邀请团组参加“9·8”“4·8”。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的平台,引导客商放眼整个海西。努力做先行先试的文章,尤其注重“轻经济项目”,与文化创意、旅游、中医等行业人士打交道,寻求突破。两岸文经产业科技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高先生是市台联的老朋友,近年来有意发展节能减排、生态林及休闲产业项目。乘着“海西”大好商机,市台联积极引介高先生赴三明、武夷山等地考察投资环境和地方产业政策情况,在2009年“9·8”签约仪式上,高先生和沙县县政府欣然签下合作意向书,有信心在商业盈利、当地发展和生态上造就多赢。台湾旅游业界人士高先生有意到大陆发展,据其业务规模,厦门台联便帮助物色厦门康辉、鼓浪石等旅游公司,引介双方会面洽谈,寻求合作机缘。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热络发展,先前台联组织的引介作用逐渐弱化,厦门市台联及时调整思路,在细水长流做好联络引介的同时,将服务重心由亲商、招商向安商、稳商延伸。关注台商发展,做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帮助台商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政府优化服务环境尽到责任。经过这些年的探索转型,服务台商已成为厦门台联工作的优势项目,打造出台商子女入学安置机制等工作品牌,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用心经营“台胞之家”,凝聚台胞台商为经济建设出力

  作为“台胞之家”,台联的服务工作天然带有浓厚的亲情味儿,这正是台联优势所在。心之所归谓之家。台联既是定居大陆台胞温暖的娘家,也是常住大陆台胞宾至如归的新家。有位台商在评价台联时说“到台联有亲切感,托台联办事有放心感,有无业绩都有依靠感”。不论是企业生产经营遭遇问题,还是台商个人生活中碰到麻烦,他们最先想的总是“台联”。用台商的话来说:“虽然很多问题都有专门的机构处理,但是总觉得告诉台联一声,就像让家里人知道一样,心里踏实。”

  厦门台联与台商协会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曾经尝试连续几年聘请少数在厦台商为台联理事。面对新的形势要求,经慎重决定,市台联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隆重聘请19位台商名誉理事,使台联成为一个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为定居祖国大陆台胞和常住祖国大陆台胞所共同拥有的“台胞之家”。这些名誉理事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台资企业,在厦门台商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有广泛的代表性。台商名誉理事代表的不仅是他们个人,他们身后有3000多名在厦投资的台商以及10万多名经常往返于厦台之间的台胞。他们的加入使台联扩大与在厦台商的联系,更直接地听到台商、台胞的意见和声音,组织凝聚力更强,服务范围更广,也使台联与台协的联系互动更为密切。台协本身具有为台资企业服务的职能,台联与之合作互动,发挥台商的自主作用,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服务效率。例如台商子女就学安置问题,一开始台商只是作为诉求方,亲历台联与教育部门协调沟通的种种回合,台协也为台联的诚意打动。近年来,在台商子女就学安置问题上,台协主动与台联配合,使这项工作的进展更为顺利。在台商子女入学安置步入正轨后,台企的外来员工子女就学问题又浮出水面。由于目前外来员工子女公办学校派位学额是“僧多粥少”,台联与台协及几家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共同提出“校企挂钩”设想,并于今年开始尝试将祖国大陆成功的“共建”模式引入台企与学校的共建中,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学额,解决员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而企业内部则以遴选的方式,将解决子女入学作为优秀员工的奖励。当今企业普遍遭遇“用工荒”问题,这些做法对稳定外来员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台联也十分重视从生活上、政治上关心定居台胞的成长,发现和培养台胞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为经济建设建言献策。目前在届内的市级以上台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22人。台联界别活动小组围绕海西建设大潮的新发展、新机遇,关注金融危机下促增长的新举措,突出对台特色,认真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台联界别《关于高崎年检大楼处置的建议》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根据市领导对该提案所作批示和相关部门的论证意见,2009年3月22日,高崎年检大楼成功爆破,成为轰动厦门的大事。今年,应对两岸ECFA签署,提出的“抓住机遇,在厦门适时设立‘海峡商贸园区’”建议,在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上发言。此外,台联界别还充分发挥委员的行业优势,调研“厦门房车经济”,为拉动地方经济出谋献策。二是关心台胞自主创业。在厦门经济建设大潮中,大洲集团、神鹭稳不落电器、大有海洋食品、鼎香佳缘餐饮等一批台胞企业脱颖而出,为厦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长庚医院因位于海沧,交通较为不便,为公交线路问题所困扰,界别小组在视察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形成提案向“两会”递交,使问题很快得以解决。海沧公交增开了专线;厦门公交公司海沧分公司原3条线路加标“经长庚医院”。此外,场站公司也同意随着线路的增加将在全市近2000个站牌上加添“长庚医院”站名。再如,听取多位台商家长意见,建议取消港澳台侨联考中限制中职考生参加的政策界限,引起国家教育部重视,目前联考不再设此限制。

  三、学会“找米下锅”,寻找服务的切入点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常常能找到相应的部门解决。台联从早期的坐等台商上门,逐渐转变为主动出击服务,更进一步发展到创新服务,提升台联的服务功能。事实上,台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事包罗万象,其中很多是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处理的。由于两岸政策法规差异导致误解,由于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导致有些问题存在管理盲区,这都是台联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

  台商子女就学安置已成为厦门台联的品牌工作,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自开放台商大陆投资以来,在台商密集地区,台商子女就学问题一直是台商抱怨较多的话题,也每每让教育部门感到棘手。从2001年开始,厦门台联主动介入台商子女就学问题事务,积极与市教育局、市台办协作,深入调研,着重解决矛盾的焦点——“择校”和办理手续问题。建立了“入学咨询→生源备案→依照“有条件择校”原则安置学校→组织现场办公”一整套安置机制。大大方便了台商,得到政府和台商双方的肯定。“有条件择校”、“台生班”等做法符合学校实际,家长也比较满意。至2010年止,由市台联牵头,市区教育局、台办等相关单位已连续九年为台商子女秋季入学举行联合现场办公,赢得广泛好评。福建省教育厅在对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地的台商子女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后,对厦门市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迅速决定在全省推广。全国人大、政协到厦门调研台生工作时,均对厦门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建议在全国推广。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使在厦台商更加安居乐业,同时吸引更多的台商子女前来就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到厦门就学的台商子女约以每年70名左右幅度持续递增。厦门市中小学台商子女数量已从2001年的200多名增加到1300多名。兄弟县市的台协也前来取经。一位刚刚来厦投资的台商了解了厦门台商子女就学机制的整个程序之后,感慨地说,他走过几个城市,皆被孩子就学问题困扰,没想到在厦门这个问题解决得如此顺利。

  在与台商频繁密切的接触中,厦门台联发现,在大陆发展较好的台商,在拥有成功企业家、商人身份的同时,也有“社会兼职”的意愿。他们同样乐于担当“社会角色”,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从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到为台商发挥“社会功能”提供服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2008年南方遭遇雪灾,厦门台商协会在全国102家台商协会中率先发动首场赈济雪灾活动,帮助遭受雪灾地区人民的灾后重建。市台联与市委宣传部、台办、红十字会、广电集团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协办“海峡情·融坚冰”赈济雪灾慈善之夜。85家企业参与,捐赠善款569万元人民币。台商在从事公益事业活动时常常乐意听取台联意见或通过台联沟通捐赠渠道。今年7月,市台联得知台商协会有意邀请台北文山中学管弦乐队来厦交流,即与市教育局联系,促成“相聚厦门·乐扬两岸”音乐会成功举行,文山中学与厦门音乐学校以乐会友,共展才艺。事后,台协在有关这场音乐会的报道中专门提及:仅仅一周,台联即已将两岸的演出者、场地、与会者以及相关的行政工作,全都打理好;时间很短,却完全让人察觉不到仓促的痕迹。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一场完整度极高的音乐会。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希望塑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厦门台联也积极协助。如南太武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林女士有意捐献采血车,在厦门台联和市红会的推动下,很快举行了捐赠仪式。同时鉴于林女士倡导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意义,协助组织成立市台联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

  在厦台商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发挥着“社会功能”,他们的“社会角色”也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自1996年开始评选荣誉市民以来,厦门市台商协会的几任会长都光荣当选。在厦台商已有42人成为厦门市荣誉市民。2009年,作为对台商扎根厦门、建设厦门的鼓励和引导,曾钦照、吴进忠等五名厦台商和台干获得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陈秀雄、江淳挺担任福建省第十届政协特邀委员,陈秀雄、许文悌、陈信仲、杨鸿明、黄锡斌五位台商担任厦门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2008年以来,国家新《劳动合同法》、新《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低、原材料涨价等政策调整,许多企业有不适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台资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厦门台联走访拜会了本市数十家台资企业,收集汇总企业的意见。2008年1月底,厦门台联形成《关于为台资企业激增的运营压力设置过渡措施的建议》专报件呈送市领导,是第一家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提出综合性建议的单位。厦门市领导高度重视,作了批示。由市府办牵头,市台办、地税、劳动保障、外资、财政等相关部门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各自指导企业的具体措施,而后分别举行政策咨询会,为台商答疑解惑,并表示市政府将提供政策帮扶和相关应对措施,协助台资企业平稳过渡,安抚了台商。在市委、市政府和各方齐心努力下,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经营形势的严峻,厦门台企在调整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2009年初,全国政协台联组委员赴厦考察,市台联又牵头召开与台商代表座谈会,安排走访正新公司和长庚医院,协助政协台联组收集台商反映的信息。在200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台湾团、全国政协台联组提出了“给予台资企业‘国民待遇’”、“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难”、“尽快落实1300亿台商贷款”等涉及台商台企的议案和提案。

  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事,厦门台联“不因事小而不为”。如利用“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等机会,多次提出企业、员工“共渡难关”的建议,得到市有关部门的响应。同时注意对企业进行政策宣导。如国家陆陆续续出台有关税率放开、劳工安置等政策,企业感到比较零散。为此,厦门台联特意从工商联调了一批企业“减负指南”小册子,发放给上百家台资企业,受到台商欢迎,都反映指南很实用,便于迅速了解国家政策。

  台资企业从投资、建厂、生产经营直至在厦扎根整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水、电、路、收费、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牌照办理等各种问题,市台联几乎都协调处理过。平均每年协助台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企业用地等各类问题30余件。尤其是中小型台资企业一般是“单打独斗”,缺少组织归属。近年来,市台联对这部分台商给予较多关注。如,台胞证签注问题,大企业有受过出入境培训的专管员负责此类事务,比较规范,而中小企业一般无人专管,因而经常碰到企业老总或高管台胞证过期问题。厦门台联与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针对这一问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处理机制,即第一时间到该处面谈和笔录后,市台联对固定联系对象出具陈情及提出处理建议。类似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甘当配角,协调职能部门做好服务

  台联组织半民间半官方的特殊性使其在做台商工作中,具有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薄弱点。如台联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职权,遇到台商求助,厦门台联不能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只能与涉及部门沟通协调,为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台联主动担当“配角”,乐于做台下幕后的事,与职能部门协作互补,有效地发挥台联组织的优势,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如在台商子女就学安置过程中,厦门台联就主动承担前期摸底工作,牵头组织家长座谈会、台商子女入学现场办公会等,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得比较顺利。台联开展有关台商子女的工作,都能得到教育局、台办、台商协会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支持。如市教育局向台联提供所有在厦就学的台商子女花名册;每逢台商协会举行家长会,市教育局、市台办的具体经办人员都乐意前来解答台商提出的问题。近年来,税务局、出入境管理处、医院等单位也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就与台商打交道遇到的问题征求台联的意见,说明长期以来厦门台联对台联工作的定位把握较好,得到各方认可。(厦门市台联)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