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乡音在线> 情牵两岸> 往事回忆 - 正文
 
福建诏安客家迁台史话
 
2009年12月24日        来源 : 台胞之家网   作者 : 福建省诏安县台联 字体:【】  【】  【

 

诏安客家迁台史话导读:
  

  诏安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现有客属人口逾15万。历史上,这里有39个姓氏近3000客民东渡台湾开基创业,繁衍族裔约60万人。尽管海峡阻隔,岁月移易,两岸客家却一代接一代演绎着感人的亲情故事。

筚路蓝缕 垦辟蛮荒

  据诏安客家族谱,诸姓皆由中原经汀州客地辗转入诏。吕氏来得较早,在南宋年间,陈、游、黄、林姓是在元代,其他族姓则在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客家人之所以复迁赴台,主要由于经济原因。当客家人到诏安时,县内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脚的,唯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贫瘠之处,其艰苦可想而知,而岛上却有大片待开垦的沃野,加之诏安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人们为求生存图发展,便引亲呼朋冒险渡台。

  客民到台可推及元代,而人数较多的是在明末至清中期。明崇祯三年(1630年),闽南闹饥荒,福建督师熊文灿招募饥民,“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令在西岸南端芟舍开荒。当时乡人应募者包括客姓游、吕、邱氏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官陂张、廖等姓氏将士并眷属、乡亲数百人随之屯垦台南。其后,郑经部将秀篆人游廷院率领游氏子弟兵转战兴化一带,兵败身亡,所部退踞岛上。其子游一涵及部属在宜兰番割田、北角庄、桃园南圣角、台北三貂岭等地解甲归田。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领台湾后的“集流亡,垦荒地”,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许移民从东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间允许沿海居民赴台,诏安人皆有加入。如秀篆的游氏、王游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张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黄氏,数代皆有人跟进。

  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众偷渡或无照携眷入岛,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起航点甚多,官府防不胜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问、廖朝路三兄弟与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厅一行5人,冒着禁令,携带干粮、种子和工具,乘孤舟登临台湾二崙。如今云林县二崙、崙背乡有80%以上的客家人,是全台湾诏安客家人最多的地方。
  昔时渡台以帆船为运载工具,若遇狂风暴雨,则船翻人亡;奸顽客头恐汛口觉察获罪,将人赶入仓中封钉仓盖,船驶至距岸尚远的沙汕,便赶渡者离船,行人若陷入淖中,涨潮则溺水而亡。天灾人祸,使得迁台之旅险象环生。涂氏族谱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最后只有一人登陆的记载。即使平安登岸,还可能因初辟时草深林密瘴气熏蒸不幸罹病,或为野兽毒蛇所伤,无处求医殒命;垦殖中也可

继往开来 功业风流

  在开发台湾的活动中,为应付险恶环境,便于大规模拓垦,移民往往同乡、同姓居于一处。有的同乡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诏安厝”、云林的“诏安里”、台南的“新营乡”、金门的“丹诏村”。官陂新坎村有个圆形土楼“井头楼”,村民在台湾新居地也建起一个规模相似并以“井头”名之的土楼。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刘厝、许厝、沈厝寨等,据台湾有关的资料,诏安人聚落如此命名的有80多处。
  比同乡、同姓聚落较晚的是同宗血缘聚落,这一般须经人口数代繁衍才能形成。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金兴”家族,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个案。该家族开基祖李善明,康熙末生于秀篆乡大坪村,乾隆年间率妻黄氏及5个儿子渡台。起先帮人挑猪肉,后来自己卖猪肉,积攒了一点钱,便迁到今大溪镇美华里垦田耕作。其子先抓30岁到月眉闯天地,不幸41岁早逝,其妻廖氏带着3个幼儿努力撑持。待儿子长成,适逢大溪作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商埠进入繁盛的时期,长子李炳生以所产米谷经营米业,又购置帆船,往返于台北、大溪之间载货行商,后再购地兴建了今和平路街道。历经数代,该地已成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区域。
  经过数百年,在台客姓有的已成泱泱大族,张廖氏人数约35万,在台中市、台中县和云林、台北、南投县;王游氏人数约11万,在宜兰、桃园、彰化、台南县和台北、基隆、桃园、台中、高雄市;黄氏3.5万人,在桃园、台北、彰化县;李氏3万多人,在桃园、宜兰县和基隆、台北市;还有林氏约2.6万人;邱氏2.3万;吕氏1.5万;程氏1.3万。资料表明,台湾游氏人口以诏安占大宗,吕姓则秀篆居第二位。
  客家乡亲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沥血流汗,将满目蛮荒之地开辟成片片田园,为岛上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秀篆乡游氏的一部,早年开基彰化县大埔厝,光绪五年(1879年),游永明等5人自大埔厝迁埔里社四角城“开发垦农”,八年后,游龙发、游坤士等又从四角城迁出,到一个叫“水蛙堀”的山间小盆地,“奋力拓耕山火田”,将这处很难开发的荒地变成良田。移民带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种苗,在台湾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生根开花结果。西螺张廖族人所产的大米、蔬菜饮誉台岛。米、糖是清代台湾大宗的商品,诏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兴”经营米业的成功范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则带去了家乡的技术。客家移民的后裔,广泛分布于台湾各行各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界皆有 

念祖怀乡 亲情绵长

  在大时空迁徙的历史背景下,客家人颇注重保留自己的方言习俗,热衷传承记录着家族来自的谱牒、郡望 、昭穆、堂号。客家人去台大多带上祖宗香火牌位,开初是在简陋茅舍中置香案礼拜。到清末,人丁渐渐兴旺,血缘聚落略具规模,兴建祠堂风气渐盛。日据时期,返乡祭祀受阻,各家族更热衷于此。到如今,举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设。官陂张廖氏属一嗣双祧的独特姓氏,建祠30余座。云林县张廖氏聚居的西螺镇福田里,有一座“崇远堂”,族人年年举行春秋两祭及迎神赛会,散居各地的族姓宗亲届时共聚一堂。各个族姓去台时,往往留人在诏安承继祖业,奉祀香火。台湾游氏、王游氏1991年集资200多万元,将西洋、东升、龙潭、埔坪、上井等诏地祖祠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资重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的“盛衍堂”。20多年来,台湾乡亲族人捐资修建宗祠、校舍、道路的不胜枚举。

  客家人重视生命本源,锲而不舍修谱的情状,亦颇感人。返乡抄谱续谱的人,带着族人的嘱托找到祖居地。经故乡族老确认关系后,照例要举行祭祖、迎亲仪式,再行抄录族谱的存本,并续记迁台族人的情况。修成将新族谱置于列祖列宗神位前,由抄续者主祭,族亲陪祭。据美国犹他家谱协会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诏安有353部族谱,可见移民修谱热情之高。台胞林先对此感慨良多,以“诏安”两字藏头,作诗曰:“诏海通台阳,万派同流,岂非一本;安山绕角板,千枝一树,总是同源”,以此作“修谱纪念”。

  客家人“从唐山到台湾”,其间在诏安少则几代多则十余代,对祖地宗亲感情弥深。20多年来,到诏安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进香拜神的客属台胞约2万人次。单是游氏、王氏组团回乡就近80次。云林县近年来每年举办“诏安客家文化节”,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两岸民间还开展了几次联欢活动。同时,诏安县几次组团赴台举办书画展,云林县亦几次来人收集客家资料。(诏安县台联)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