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乡音在线> 台胞心目中的改革开放30年 - 正文
 
30周年征文:深深海峡情
 
2008年11月26日        来源 : 福建台胞之家网   作者 : 李纯粹 字体:【】  【】  【

 

  在我的旧文件夹中,有一份珍藏三十年的《中国新闻》, 其中《故乡的怀念》一文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时我在江苏无锡市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改写而成,后来被中新社收入《海峡有限情无限》一书。文中那寄托着绵延多少岁月思念之情的语句――“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那么远,因为与她来往断绝,音讯不通已三十年;有时,我又觉得故乡离我那么近,因为她时时都在我眼前,在我心间!”—-曾为《台声》创刊号所引用。

  《告台湾同胞书》之所以震撼海峡两岸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因为这篇文告倾诉骨肉同胞衷情,宣示祖国统一大义,尊重两岸关系现状,提出了尽快“三通”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主张,阐释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理念,实际上构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思想。

  犹如春风拂过冰封三十年的海峡,带来了春天的讯息。两岸民间此时开始涌动辗转寻亲的浪潮。实际上那压抑在坚冰下的海峡亲情暖流从来没有封冻,伴随着春天的来临,深深海峡情终将汇聚成此后冲破坚冰的赴大陆探亲乃至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大潮。

  八十年代初,随着党对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政策的贯彻和各级台湾同胞联谊会的成立,作为台胞第二代“小字辈”的我,在组织的关怀培养和老台胞的鼓励下,开始兼职从事台联会的工作,先后任江苏省台联会理事、常州市台联会会长和福建省台联会理事、福州市台联会会长。尽管由于是兼职所做的工作很有限,然而这一段经历,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从老一辈台胞身上,懂得应该如何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升华为对祖国统一事业的无私奉献,将对亲人的怀念化为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工作的热情……。正是这一切,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1996年末1997年初,我调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担任福州市台盟主委和福州市政协副主席,专职从事机关工作。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发挥对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建言出力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我和同事们一起,满怀激情为引进台资牵线搭桥,为台商台胞排忧解难,以真情的服务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2001年11月,我终于实现了父亲生前的遗愿,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当故乡的山山水水真切地展现在我眼前,当我置身于故乡的亲人朋友中间,我深深地感动了:心中的故乡不再遥远!在度过那短暂而又充实的相关专题的交流研讨和参观游览、探亲访友的“故乡十日”之后,我不能不思考:为了两岸的最终统一,我们应该主动做些什么?

  2002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和联组会议发言中,我和其他台籍委员一起,建议进一步推动两岸民间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交往,包括建议借鉴当年“中日青年大联欢”的形式,有计划地筹办较大规模的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此后,在省政协会议上《关于做好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工作的几点建议》又入选“重要提案摘报”,省委书记亲自批转省台办……。在积极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的同时,我和同事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范围内也主动作为,致力于两岸青少年学生的交流活动,因为青少年是两岸的未来。

  2003年8月,“非典”疫情结束不久,我们就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师生来福州参加以考察古民居为主题的“榕台青年夏令营”。来自两岸的营员在探讨闽台古民居的异同之余,一路欢歌笑语,表现出浓浓的亲情。

  当时,台湾大学生夏令营已陆续在各地举办, 2004年全国台联的夏令营规模已达千人。于是,我们将目光转向更为年轻的中学生,尤其是对大陆更缺乏了解的台湾南部。我的想法得到了岛内朋友的大力支持。

  2004年至2007年暑假,我们连续四年先后邀请台南县港明高中和黎明高中的校长和老师率领一百多名中学生来福州参加“榕台青年夏令营”,与福州四中、福州格致中学的高中生开展生动活泼的交流联欢活动。参加夏令营的绝大部分是第一次来大陆的十六、七岁的台湾高中学生。当第一批营员――一群花季少男少女带着好奇与憧憬、怀着一丝惶恐与忐忑来到福州时,迎接他们的是友谊和关爱。他们惊奇地发现,大陆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落后,福州不亚于台湾的大城市,有些方面甚至更好。诸如担心“吃不饱”“住不好”或“与大陆学生如何相处”等顾虑与不安很快烟消云散。两岸学生虽是初次相识,但共同的语言习俗、共同的文化渊源让他们一见如故。大家坐在一起,只要不开口说话,根本分不清谁来自福州、谁来自台南……。首批营员将他们的感受与家长和学弟妹分享,于是报名一年比一年踊跃,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为了让夏令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和同事们从主题策划、行程安排到环节衔接都做了精心准备,并将活动从福州先后延伸到省内的武夷山、闽南或省外的西安、南京、上海等地。大陆各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令台湾中学生震撼,福州的鼓山、昙石山、船政文化,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南京的中山陵、云锦研究所,上海的黄浦江游船、磁悬浮列车让他们流连忘返……。当两岸的中学生在“跨越海峡  真情相约”的营旗上一起签名,在“心愿树”上共同许愿,依依惜别、互换礼物、互留感言,相约在网络上或在福州在台南再见时,我们看到了深深的海峡情荡漾在他们眼中,在他们心田……。

  正因为“榕台青年夏令营”的情缘,2006年11月我第二次率团访问台湾时,有了一段特殊的行程安排。台南县教育局的王副局长专车将我从嘉义接到台南县的港明高中和黎明高中,与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见面。刚下车,就听到一阵欢呼声。一束鲜花、一张卡片、一封信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诉说着重逢的欢乐和激动,在孩子们簇拥下的留影更成为永久珍贵的纪念。

  今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我们举办了“携手海峡  走近奥运----2008榕台青年冬令营”,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屏东科技大学、东海大学等六所高校的31名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在福州,他们与海西大学生共话两岸学子迎奥运的激情;在北京,他们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对长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的景仰,对北大、清华的印象,对国家大剧院和“鸟巢”、“水立方”的惊叹与赞美……,而当他们手捧奥运冠军亲笔签名的奥运纪念封与邓亚萍、叶乔波合影留念时,同为中华儿女的亲情使他们为之骄傲……。冬令营结束时,我收到了温馨的“留言卡”;春节前夕我的手机收到了号码以 “00886”开头的祝福短信;北京奥运会开幕时,电子邮件更是传递着来自海峡东岸的深情关注……。尽管感言、短信、邮件语言不多,却承载着跨越海峡的深情,也蕴含着对我们辛勤工作的肯定。

  我爱海峡两岸,海峡东岸是我的故乡,海峡西岸是我生长的地方。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海峡”两字就与我的生活相随相伴。如果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前,我的海峡情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在那以后它已不仅融入我的生活而且融入我的工作中,我将对海峡两岸深深的爱倾注到寄予希望的两岸交流的事业中,而深情的付出收获的是更多的亲情、快乐和希望……。             2008年10月写于福州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福州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会长


  编辑 : 古路  
 
相关文章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