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对于大陆台商这个群体,或许有人觉得陌生。然而,对于“康师傅”、“永和大王”、“统一”和“旺旺”等品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们都是在大陆发展起来的台湾知名品牌。
从食品到服装,从洗发水、香皂再到电脑……今天,台商在大陆的业务范围已渗透到方方面面。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台商在大陆投资数量持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台湾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三已集中在大陆。台湾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有90多家在大陆投资,投资范围拓展到21个省市自治区。
大陆台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是什么魅力吸引他们来大陆投资办厂、拓展业务?他们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陆台商,听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大陆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的故事。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跋涉之路
1979年,无论是对祖国大陆,还是对海峡两岸关系而言,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从此,一水之隔的海峡两岸为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开始了艰苦的不懈努力。
也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试办经济特区的决定,迈开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步伐。
因为这一难得机遇,不少台商迈出了试探性的第一步。
台湾声宝集团总裁陈盛沺就是其中的一位。1979年,在香港,他和一个叫曹光飚的上海籍商人合作,开了一家做电视机底座的公司,产品卖给杭州的西湖电子公司。
其实这样做是很冒险的。如果被当时的台湾当局获悉,陈盛沺定会被冠以“资匪”的罪名。“抓到了起码要判无期徒刑。”他说。因此,陈盛沺只得把西湖电子公司的人约到第三地——香港谈生意。
“由于台湾当局有政策限制,台商只能通过香港、澳门,或者维京群岛等地作为中转站,悄悄地与大陆展开间接的贸易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孙升亮说。
“这其实也是在冒险找出路。”孙升亮介绍,上世纪80年代,由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攀升,台湾岛内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不少台商不得不出走寻觅商机。
转机出现在1987年。当时,台湾导演凌峰拍了一部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电视纪录片。镜头中祖国大陆的秀美山河让无数岛内“外省”老兵泪水涟涟。基于故乡的召唤,促使台湾当局“政治解严”。1987年11月,台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同时,这些措施也有效推动了两岸“三通”的进程,使得包括台商在内的两岸人员往来愈加便利。而且,还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应:许多来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发现了商机,进而产生了投资的想法。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这一举措进一步促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一波热潮。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就是代表之一。1988年10月,探亲途中被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打动的他,在深圳宝安区一幢简易厂房建起了自己的工厂: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一家才200多人、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会发展成为今天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集团之一,连续4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IT业百强。
像富士康科技集团这样,以大陆为产业新起点创造了新成就的例子,还有经营“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集团。1988年前,该公司在岛内一直无法突破其他品牌的市场垄断,但自1988年进军大陆市场后,迅速“攻城略地”,已是大陆方便面产品的领军企业。
“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大陆广阔的市场,对于许多在岛内找不到发展空间,或者是发展受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北京联合大学的台湾问题专家陈星回忆说。不断涌入的台商,紧贴大陆经济发展走势,俨然成为大陆商海“弄潮儿”中的重要一员。
1990年,祖国大陆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1992年春节,邓小平巡视上海,要求“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促使了许多大陆台商从广东、福建两省出发,开始大规模“挺进”长三角。据台有关部门统计,到2004年,台商在江苏和上海的投资已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55%。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在记者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行的一条不断探索、艰苦跋涉的创业之路。让人庆幸的是,如今的“幼苗”已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亦呈现出更加密切、深入、广泛的局面。
然而,在体味这段历程之时,许多人不禁要问:台商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要带给消费者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2008年8月6日清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正在进行中。跑第六棒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从福娃设计者韩美林手中接过火炬,笑容满面地从端门跑向天安门。
他叫林清发,北京台商协会会长、北京捷安特公司总经理。1994年3月,林清发在北京建起了在大陆第一家捷安特分公司,“当时,一些客户对展台上的车子很感兴趣,可就是不敢买,非要现场看着单车一件件组装起来,才放心买下。”
“这反映了大陆消费者购车还凭老经验,对我们自行车产品并不完全信任,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改变!”林清发向员工宣布,三年之内不考虑赚钱,要放开手脚去把服务搞上去。
喜欢穿牛仔裤和布鞋的林清发经常亲自为消费者做操作介绍。他耐心细致的服务打动了许多人,以至于常有人对他说:“哎!老师傅!你的服务不错,给张名片吧,下次有问题直接找你!”接过印着“总经理”的名片时,他们无不瞪大了眼睛:台湾的总经理原来是这样的啊?
“我们要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林清发说。由于骑行舒适,再加上维修费用省,捷安特自行车很快获得了大陆消费者的认可。
像林清发这样的台商创业故事几乎俯拾皆是。
“他们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进取心,与国内一些企业家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大陆首批驻台记者、人民日报的吴亚明接触过许多来大陆拓展业务、投资办厂的台商。
他对记者说:“台商普遍采用"哑铃型"的企业体制,研发和营销两头投入多,占的比例大,而生产环节相对来说比例较小。比如,顶新集团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区分地区客户类型,打造适应各地消费者口味的食品,使得"康师傅"产品层出不穷。”
“除了良好的商机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外,台商的专业分工精神也值得借鉴。”孙升亮说,“许多台商前来大陆投资设厂,把过去在台湾的那一套产业链都复制了过来,形成了一种"群聚"效应优势。”就拿台湾鸿海集团来说,该集团在深圳设厂后,数十家中、下游配套协作的台商接踵而至。
今天,大陆已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大陆台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辉煌。曾有媒体问一些大陆台商:对自己事业状况感到满意吗?没想到的是,许多人都只是摇摇头。
他们为什么摇头?难道对现状还不满足吗?对于未来,他们又在思考什么呢?
产业升级和转变投资区域布局是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台资转移的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台商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始吸引台商投资大规模进入。
在台商西进、北上的同时,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山东、河北等省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圈也悄然兴起,并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协议台资已达200多亿美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界往往对“经济气候”最为敏感。如今,台商在大陆开拓新市场、拓展新领域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回顾台商投资大陆的几个阶段,人们不难发现,最开始台商比较注重挑剔硬环境,看哪里的设施更先进。紧接着,他们开始追求软环境的质量,看哪里的政策更优惠。
台商的目光放得更久远了,最看重的是一个城市(地区)的发展潜力。台湾《中国时报》2007年9月载文称:“"西移""北扩",成为近期台商圈中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一位制鞋企业的台商就曾告诉记者,自己打算把在东莞的工厂关掉,转到环渤海地区办新的鞋厂。
陈星指出,大陆外贸新政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将推动台商改变传统的投资区域布局,而且将促进台商优化产品结构,完成新一轮的转型与升级。
事实上,近年来,前来大陆开拓市场的台资高科技产业不断增加。不仅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信息家电等产业加快外移步伐;半导体厂商、电子零组件生产厂商大量前往大陆投资设厂;台湾前30大PCB(印刷电路板)厂商几乎已全部赴大陆投资……
有一个地方常常被台商们提起,那就是江苏昆山市。起初这个地方仅仅从台湾引入了几家笔记本电脑厂商,没想到,几年间这几家厂商把岛内数百家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拉了过来,成就了昆山电子业的辉煌。
现在的经济环境与首批台商到大陆投资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张汉文所说:“大陆每天的发展和进步都让我们倍感鼓舞,经济环境的改善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
发展档案
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与缅甸总理吴奈温谈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说:“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先生,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着想,促进国共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完成国家统一的热诚,表达了祖国大陆十亿人民的意志,也说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
1994年3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正式颁布,旨在保护大陆台商的合法权益。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至此,台商投资被正式纳入国家整体的发展规划。
2007年1月,中央台办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正式建立了台商权益保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共同做好台商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2007年12月1日,《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有效促进了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