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市长,更要研究市场
20多年来,近10万家台商的经营,为大陆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但在最近一份大陆外资的评鉴报告中,台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度”整体评价持续下跌。为何台商们的“功劳”并没有受到大陆社会的认同?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除了政策性的开放以外,众多外资企业的大力投入也是大陆地区蓬勃发展的“功臣”,在这些外资行列中,台资则是最靠近大陆“本土风情”的“外资力量”。2008年8月11日,东莞的天气炙热难耐,同样具有“热流”场地的富盈酒店内聚集了600多位台商,他们都是来参加由东莞市政府与台商协会举办的“台商产业转型升级论坛”。在宽敞的会议厅里,台商们都在专心致志的聆听中原大学全球台商研究中心主任吕鸿德讲述企业转型策略。
当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在台上宣布50亿人民币的东莞科技基金,向台资企业开放申请,并且斥资10亿人民币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基金这一举措时,全场立即爆出热烈掌声。一位塑料射出工厂的王厂长感慨万分的说:“东莞市政府终于愿意出手照顾台商了!”
三百多家 一年倒闭的台商企业数量
最近一年半,各家外资企业在大陆的生存压力愈来愈大,台商也不例外。从07年下半年开始的大陆官方降低出口退税、两税合一及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到08年7月的开征加工保险金,一连串的紧缩优惠措施,就如同一记记重拳直击在台商们的胸口,使之胸痛不已。“从来没有看过台商老板们如此焦虑,一年内有300多家东莞台商倒闭!”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忧虑地说道。台商最擅长的“两头在外”(原料与成品都从国外进出口)加工贸易型产业,在这一波的中国大幅度调整产业政策浪潮中受伤最重。“关门、搬迁、转型与升级四条路,看你选哪一条路。”电电工会副总干事罗怀家实事求是道。
曾在中国负责品牌业务12年的明基全球策略规划中心总经理曾文祺分析:“台商能否因应变化,融入大陆社会,将决定其继续成长或是节节败退。”从某种层面来看,台商在中国大陆走到如今这般田地,在台商对待大陆市场的态度上就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因为台商只是把中国大陆当成低廉的制造基地,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大陆,造成了很多浮萍无限型的台商。
自2004年开始,每年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起,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境外资本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度研究”,针对大陆居民、企业经理人进行抽样调查,藉以了解外资企业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度”。调查研究的结果数据表明:连续3年,台商在整体评价中位居倒数两名,2007年更是跌到最后一名。从公司形象、产品形象、亲和力、社会贡献度、公共关系到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领导力、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及危机管理等项目都是殿后,甚至落后于之前排名一直靠后的港商。
台商进入大陆市场开发20多年来,近10万家台商企业,自诩语言相通的优势,为大陆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但为何台商们的“功劳”并没有受到大陆社会的认同?“台商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很好,很有自己的一套。但台商们喜欢自成小王国,专与官员打交道,却不愿意跟劳工、邻里建立良好的关系,稳固发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如实的表明,台商宁可研究市长,却较少研究员工与市场。
“三没有” 台商面临的困境
近10万家的大陆台商,扣除掉部分的中大型企业遵守当地的劳动法令之外,正是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组织形态决定了台商的形象。吕鸿德坦言,“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台商,鑚法令漏洞,采取斯巴达式的管理,不善待大陆员工。”部分台商对于台干与陆干的差别待遇,致使台商无法获得大陆员工的忠诚度。例如,某大上市食品公司规定,台干出差搭飞机,同职等的陆干只能搭火车。“大老板一定不知道,在大陆搭火车没有折扣,往往都比机票钱还要贵!”一位大陆籍经理一针见血地说。协助台商在大陆上市的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也指出:“很多台商一直都相信大陆官方严格执行环保稽查与『劳动合同法』,10多年下来,一直都鑚漏洞,便宜行事。”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基金会董事长陈明璋明明白白的指出,目前在陆台商正面临着“三没有”的困境,即“没有劳资和谐互信,没有奖励投资与优惠措施,对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在大陆实施“劳动合同法”之后,劳资双方之间最后的互信完全瓦解,一位深圳松岗镇台商透露,很多台湾老板急着出脱工厂设备,工人就找律师,发动罢工。而只要有一家公司爆发罢工事件,周遭的其它工厂就连锁反应,纷纷引爆罢工围厂的野火,一发不可收拾。
从07年11月开始,深圳就开始爆发一连串的罢工潮,一路延烧到东莞等珠三角都市。光是深圳公明镇就有1/4的台商被罢工潮波及,就连拥有3万位员工、连年获得深圳政府缴税大户表扬的一家台资工厂也无可幸免。上千位工人走上街头,包围了整座厂区,要求补回两年的加班费。而有些快撑不住的台商,就算是要收掉工厂,也很困难。在大陆投资有10多年的一位深圳宝安镇鞋厂60岁的老板,在大陆已经建立起3座工厂,但从08年初起,为了补发给员工的两年加班费,他只好忍痛卖掉两座工厂,换现金支付加班费,剩下的一座工厂,仍被员工发动罢工,生产线被逼迫着停工。“看到陆干不挺公司,反而加入罢工行列,看了很心寒,干脆忍痛把工厂收掉。”满头白发的老板感叹道,他的工厂花了6个月时间终于卖掉了。
在珠三角地区,愈来愈多的台商老板把辛苦一辈子的工厂卖给了陆干。陈明璋说出了台商们的无奈:“拿现金走人,把棘手的劳资问题丢给大陆人去解决。”位于东莞塘厦镇工业区里一栋铁门深锁的破落厂房,原本是台湾电子公司的工厂。3年前,公司负责人透过关系向当地银行贷款了5亿元人民币,不到1个月时间,负责人因故逃离大陆,造成银行求偿无门,留下了空荡的厂房。“为此,大陆政府特地发了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银行对于台商的贷款必须要谨慎小心。”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说。
珠三角地区的台商们已经在“水深火热”的经济环境中,寻求他路。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昆山,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台商“债留大陆,人回台湾”的状况发生,在08年8月及时祭出了新规定,要求没有自有厂房的台商要事先提拨两个月的工资给市政府当保证金。早期在大陆的台商们都扮演协助大陆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角色,引进技术与资金。“现在部分台商没有跟着提升竞争力,开始落后于大陆的经济发展脚步。”大成企业集团副董事长韩家宸分析。甚至于还有部分台商经营不善,当起了落跑台商,重伤了台资企业在民众间的形象。
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补修的学分
其实,台商在大陆所做的公益事业并不落人后。四川大地震之后,同时身为天津台商协会会长的大成企业集团副董事长韩家宸就马上发动台商,募集了2600万元人民币,支持灾区人民,并协助灾区重建3所希望小学。此外,经营着北京、天津两地鼎泰丰餐厅的韩家宸,每年都定期邀请河北廊坊的孤儿院与聋哑学校学生,到鼎泰丰享受美食,因为韩家宸“希望这些孩子能在这一生中,对台商留下很好的印象。”
与大陆人民本为同宗族的台商们,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发展,还是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只是这前行的道路除了要建立在同根生的基础前提之外,更需要的就是台商们善尽企业社会责任,保障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形象,并且在政策中寻求出路的同时把握住机遇,为企业产品及形象打造出更高的质量与信誉。台商们必须在大陆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作为,而非只是把大陆当成低廉成本的制造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印证依据自古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了民众的认同,才有生存的宽广道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