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落下帷幕,818名台湾考生成为首次亲历者。在整个报名考试过程中,台湾考生始终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参加司法考试的热情和期待以及开放司法考试对他们的意义,都没有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结束——
高龄考生今年六十九
9月20日上午,厦门金尚中学考点。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的第一场考试结束,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忽然,眼尖的台湾记者似乎发现了谁,迅速冲过去将其围住。
原来,他们发现了台湾前“法务部长”廖正豪之女廖尉均。
“考得怎么样?”“题目难不难?”“有没有把握?”
面对记者的提问,已经从事法律实务10年的廖尉均直呼“神州第一考真是名不虚传”。她说:“与台湾律考9门课程相比,大陆14门法学主干课复习起来确实比较吃力。尽管5月就买齐教材复习,但考完后还是觉得心里没底。”
9月21日下午,最后一场考试结束。
头发花白的台胞许皆清一走出考场,也是呼啦一下被一群记者围上。69岁的他是厦门此次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许先生家住台南,是退休公务员,这次在老伴的陪同下,通过“小三通”到厦门参加考试。他说:“能参加考试已经很开心了,大陆方面考虑很周到,虽然考题使用简体汉字,但我们可以选择用繁体字作答。今年考不过,明年再来。”
其实,廖尉均、许皆清并非特例。每一个台湾考生几乎都是两岸记者特别锁定的“目标”。对此,在北京参考的台胞小吴开玩笑说:“没想到自己有这么多的‘粉丝’,还真有点当明星的感觉呢!”
台湾考生学生占七成
“从今年起,台湾居民也可以报名参加大陆司法考试。”4月16日,当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司长丁露宣布这一消息后,“台湾考生”的一举一动便进入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
台湾考生受关注,当然首先是因为今年是他们首次获准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第一次”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媒体首先毫不费劲地捕捉到了台胞的热情。
“大陆向台湾居民开放司法考试的消息,让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台湾的法律工作者感到兴奋。”台湾知名人士谢启大在博客上这样写到。
台胞李天甲在广州考区是第一个到现场报名的考生。“开放报考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我的很多台湾朋友也准备明年来报名参考。”
“虽然大陆司法考试难度极大,但不管怎样终于有了考试资格,一定要考考看!”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台生小高兴奋之情难掩。
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总计有37万人参加了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港澳台三地考生以台湾最多,为818人,香港和澳门分别为329人和49人。
另外,据岛内媒体报道,此次报考的台湾考生绝大部分是从台湾直接过来的,其他考生是在大陆工作或学习,涉及上海、北京等14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从台湾考生的职业分布来看,学生占70%以上。不过,也不乏“有来头的”,岛内资深律师、法学院教授、大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等也不在少数。
考的是出路和机会
那么,开放司法考试,为什么会受到台胞如此热情的追捧?
“为什么要参加考试?”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张志荣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非常喜欢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毕业以后想在厦门工作。不过现在是‘证照时代’呀,只有拿下司法考试,工作才好找,我的梦想才更容易实现。”
“过去在大陆的台生大多以研究中医和法律为主,如果能够通过司法考试,等于让他们有了安身立足的出路与发展机会。”吴学媛是台湾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财经法律专家,过去几年里,她一直在关注大陆的司法考试。“而且,与港澳考生相比,台湾考生能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例应该会高些,因为港澳以英美法系为主,大陆和台湾则以大陆法系为主。”
现年32岁的陈祖祥是台中人,目前在台湾一家公司从事法务工作。说起参加此次司法考试的理由,陈祖祥表示:“近年来,台湾律师的服务量逐渐紧缩,而大陆的法律市场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增多,两岸之间的一些经济贸易纠纷也会随之增加,如果能通过参加司法考试,获得大陆律师资格,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台商合法权益,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显然,对于参加大陆司法考试的台胞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而已,它可能还是一个心愿、一条出路、一个机会……
两岸最终都将受益
考试落下了帷幕,但有关“台胞首次参加大陆司法考试”的讨论还在继续。
据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台湾居民考试合格后,在大陆的执业规定有望在年内出台。对此,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惠馨提醒说,要在大陆执业,还需对大陆社会文化有相当的了解,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有台湾媒体对此发表评论预测,大陆准许非法律系毕业的学生报考,除了专门研读法律的台湾学生有资格报考,还包括已经获得台湾律师资格的社会人士,以及现在和未来有兴趣从事两岸相关工作的人。因此不难预料,明年报考人数还会增加。更多的台湾人有兴趣、有机会了解大陆的司法,对促进两岸交流而言无疑是个好事。
谢启大进一步指出,台湾律师能够到大陆执业,是两岸人才流通领域拓展的又一喜讯。随着两岸司法界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彼此都会扬长避短,两岸都将受益。 (本报记者 李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