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共同家园> 祖家风情 - 正文
 
同宗共祖 情牵两岸
-记海峡两岸同名村大岞
 
2013年07月02日        来源 : 台胞之家网   作者 : 福建省泉州市 蒋碧辉 字体:【】  【】  【

 

  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北隅有个大岞村,而隔海遥对的台湾基隆也有个大岞村,它俩犹如并蒂莲,胜似连理枝。近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峡论坛闽台同名村心连心活动中,我结识了来自台湾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先生和崇武大岞村村长张玉鹏先生。几天的接触,让我对两岸的大岞村有了初步了解,亲身参加的恳亲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两岸大岞村脉出一地,亲如一家。
  崇武大岞村地处崇武半岛最东沿海突出部,与台湾梧栖港近在咫尺,机帆船10多小时便可到达。有歌谣唱道:“鸡笼(即基隆)儿女唱渔歌,大岞山头击楫和;等是浮家沧浪水,共沾雨露同风波。”据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岞渔民张虎、蒋大竹曾是军中有名的舵手。此后,每年春夏两季,有大批渔民经常到台湾、澎湖一带捕鱼。有诗曰:“任是狂风吹舴艋,台湾金马作鱼池。”最盛时期,钩艚大渔船多达18艘,占全村渔船70%;全村3000多人,就有渔民500多人,占全村劳力近半。他们顶风踩浪如履平川,技术高超产量惊人,当时台湾人把能雇用大岞渔民当舵手看成是最有彩头的事。有歌曾赞道:“欲与台湾通,大岞好舵公。舵手一抱定,不怕石龙风。”
  解放后,由于人为的藩篱,过去两岸往来如亲戚,一下子变鸿沟千寻。当时一些回不了大陆的与解放初出海捕渔被抓走当兵的大岞渔民共近百人,他们聚居在基隆窟子底,以大岞村命名,与台湾同胞一起开拓创业,繁衍生息。起初,他们仍以捕渔为主,后来就拓展其他行业,现大都不再从事渔业。目前,这些勇敢的大岞人已繁衍到第四代,将近百户,上千人口,其中有部分人迁到新北、高雄、台中,如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校长张国恩就是从基隆大岞村出去的。
  为了不忘祖地,报本思源,当时他们集资收购一座旧厝,后改建成两层,其中一层供讨渔回来的乡亲叙情谊、作休闲,二层供奉大岞天后宫黑脸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拜妈祖,二十四日同乡聚餐。百番周折,自1988年起连续三年,他们开始组织乡亲来祖地大岞娘妈宫进香。此后,每过几年再举行一次,乡情永未断。
  1971年,第一艘前来大陆靠岸的台湾渔轮就在大岞村所在的崇武港靠岸。80年代初,台湾渔业生产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基隆大岞村渔民张细山冒着被台湾当局处罚的风险,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开展惠台海上渔业合作事项。“皇天不负有心人。”1988年,张细山的渔船台轮“鸿临33号”靠崇 武港,接走全省第一批近洋渔劳务30名大岞人。此后推及全县,拉开两岸来往的帷幕,为台湾渔业生产发展和开辟惠台经贸交往的新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崇武镇接待台湾渔轮2万多艘次,10万多人次。 全县向台轮提供渔工劳务已超2万多人次。目前,大岞村尚在海上作业的渔工劳务仍有几十人。
    60多年来,虽然藩篱隔断,屏障阻塞,但是骨肉之情犹存。1983年始,在基隆的大岞人冲破人为的隔绝,首批9人驾船渡海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大岞探亲。迄今回祖地大岞村探亲的已达2000多人次。如今,崇武的大岞村现有人口13352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岞村从单一的渔业村建设成一个集海洋产业、 旅游产业、石雕产业为主的新渔村,先后获得“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福建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这些乡亲他们目睹祖家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特别是张细山老先生,每年都会回家乡探亲,并住上一个月。这次参加海峡论坛时,看到扩建渔港、新建的商住街、农贸市场、卫生院以及已具规模的渔民新村,张细山老先生代表台湾基层村做大会发言激动地说:“家乡让我们越看越上劲头,乡亲使我们越走越感亲切。”
  老先生不止一次地说,“我今年已经快要80岁,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泉州人!我是惠安人!我是大岞人!我们都是一家人!”
是啊,天空不留鸟儿飞过的痕迹,而鸟儿怎么能忘记天空呢!两岸血脉永远也无法分开的。(泉州市台联 蒋碧辉)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