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共同家园> 祖家风情 - 正文
 
福建省南靖县与台湾的血源关系
 
2009年04月16日        来源 : 台胞之家网   作者 : 福建省南靖县台联 字体:【】  【】  【

 

  南靖县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明清时期,南靖县有50多个姓氏、数千人迁徙台湾。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南靖籍的有100多万人,约占百分之五。
  靖台两地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1988年以来,已有上万人次台胞回祖地寻根谒祖、投资考察、文化、宗教交流、旅游观光,他们共捐资人民币一千余万元,支持祖地发展经济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南靖县历史悠久,隋代称兰水县,元代建南胜县,建置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2年),辖今南靖、平和两县及漳浦县部分地域。县城原来设在平和县南胜镇和小溪镇。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县治迁至今靖城镇,因地处福建南陲,且屡寇不靖,故把南胜县改名为南靖县,意为“南方之静”,以兆吉祥。1938年7月,鉴于靖城紧连漳州平原,易受日本侵略军飞机骚扰,县政府西迁山城。
  南靖县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明清时期,南靖至少有53个姓氏大批人口迁居台湾,在台湾的聚居点有300多处。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100余万人是南靖移民的后裔,约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说,每20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是南靖籍的。

一、迁徙台湾   开基立业

  南靖人移居台湾始于明代,据谱牒资料记载,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龙山吴氏第六世万济、奎洋霞峰林氏第二世崇正、崇旺、崇富三兄弟,就移居台湾。至今已有500余年。嘉靖年间移居台湾的有奎洋庄氏九世道明、道魁、道蕴等人。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和溪徐氏八世宗鲁、宗显兄弟等一批人也移居台湾。此后,移居台湾的逐年增多。据53姓谱牒记载,明代南靖人移居台湾的有148人。清代向台湾移民的更多,据谱牒资料统计,康熙、雍正年间移居1334人,乾隆、嘉庆年间1495人,道光至光绪年间816人,合计3645人。民国时期移居400多人。
  南靖移民在台湾的分布极为广泛。据调查资料统计,在台湾的聚居点有300多处。其中,台北34处,台中16处,宜兰、彰化、嘉义各14处,桃园12处,南投11处,云林9处,高雄8处,新竹、花莲、台南、屏东各4处。不少台湾村社,是由南靖移民开发发展起来的,一些南靖移民开发的台湾乡村,还用南靖祖地命名,如“南靖寮”、“南靖里”、“南靖”以及“靖和”、“南和”等。如,明末清初年间,长教简氏家族中,曾经有大批子孙迁往台湾开基。他们中有的是随郑成功的部将东征驱荷而定居在那里,有的是逃荒避乱去的,还有的是去台湾教书谋生的。据统计,各个时期迁往台湾的共有400多人,其中,全家迁台的有47户,夫妻双双去台湾的有25户,父子、母子相随迁台的有29户,兄弟一起赴台的有65户,还有单身渡台的110人。他们到台湾后,分别在台北、基隆、宜兰、新竹、台中、草屯、南投、嘉义、凤山、屏东等地开基立业。现在整个大家族有17万余人,有的还是成百上千户宗族聚集在一乡一村,如草屯有1300多户,南投有1000户,桃园大溪有6000多户。

二、 台人迁靖  创办企业

  台湾人移居南靖始于1920年,当年,台湾富翁李忠仪在南靖靖城投资创办展南农场,从台湾雇来8位农民做长工,短工就地雇请。展南农场在大房、草前、天口、径里等村购置数千亩土地,种植水稻、龙眼、荔枝、芒果等粮果作物,养有耕牛400头。1940年被民国政府接管,改名浮径农场,仍以台湾人为长工。1946年,农场退还业主,又恢复为展南公司,当年共有水旱田5712亩。1949年8月,展南公司解散,所雇长工就地落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回归祖国后,有少数台湾人为逃壮丁而来南靖,或从军后解甲落籍南靖。
  1990年底,南靖县实有台湾省籍人口92户、227人,其中第一代台湾省籍迁南靖开基祖尚存32人。到2008年底,全县有台籍同胞140户,395人,其中第一代的8人。
  靖台两地“语同音,歌同调,俗同风,食同好,文同源,祖同宗”,两地文化习俗一脉相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靖台两地人民同祖同宗。南靖籍台胞绝大多数还保持其郡望、堂号、祖训,以示想念祖地,不忘本源。如台南县有一座与书洋塔下“德远堂”同名同宗,建筑风格又一模一样的张氏祖祠。它是1870年德远堂第二次维修,旅台张氏子孙派人专程回乡捐款,特地丈量了德远堂的建筑规格,临摹了壁画和牌楼、匾额、石柱上的题词,回台南后兴建的。海峡两岸的“三山萧氏”(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兴建了许多表记血缘的宗庙、祠堂,供奉着同一祖宗。南靖县书洋镇有奉祀书山派、斗山派共同始祖萧积玉的“芳园祠”,台湾彰化县社头乡社头村的草卑基,也有一座供奉萧积玉的“芳园祠”;书洋山下村有奉祀书山派肇基始祖萧奋的“书山祠”,祠堂里悬挂着“书山荒作”的大匾,彰化县田中镇顶潭里也有一座“书山祠”,坐向、建筑样式与书洋“书山祠”一样,祠堂里悬挂着“远绍书山”大匾。书洋镇田中村有一座“深丘祠”,彰化县旧社村也有一座“深丘祠”,供奉书山派六世祖萧仕鼎。斗山派萧姓在书洋来溪村建有一座“斗山祠”,彰化县社头乡埤头村也有一座“斗山祠”,两座祠堂共奉斗山派萧姓肇基始祖萧细满。涌山派萧姓在金山镇霞涌村建一座“四美堂”,祭祀肇基始祖萧孟容,南投县南投镇仁美里、嘉义市北社区、南投市,也有涌山派萧姓兴建的“南兴祠”、“孟容公祠”和“邦炳公祠”,供奉的也是萧孟容及其派下的列祖列宗。一些南靖移民开发的南靖乡村,至今还用南靖祖地命名。在台湾各地乡社,山野到处可见根在南靖标记的坟墓,到处都有出于南靖的姓氏祠堂庙宇。二是靖台两地人民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仿。旅台同胞绝大部分都是讲闽南话,与南靖方言腔调基本相同,祭祖、年节习俗也相同,甚至连菜谱都是一样的。三是两地宗教信仰相同。南靖籍台胞所信奉的神明,大都是从他们的祖籍地之寺庙带来香火或神像,到台湾以后,兴建殿宇供奉起来的。如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龙德庙所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就是林氏先民于清初迁移台湾时,从家乡南靖县和溪镇“慈济行宫”带去的。

三、南靖人在台湾的业绩

  (一)  开发农业。
  南靖迁居台湾的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开办数百个台湾农业乡社,对台湾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其中,郭锡馏、吴纯默等人尤为突出。
  郭锡馏(1706——1765)龙山庙兜人,乾隆初年出资开凿台北大坪林圳,改善台北盆地大片的农田灌溉条件。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变卖田产和在友人支持下,开凿台北金石川圳,历时21年才竣工,灌溉面积达到15000余亩,是台北盆地最早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后人为纪念他,把该水圳命名为馏公圳。
  吴纯默(1725——1800)山城象溪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携眷迁居台湾桃园,开垦大片良田,成为桃园平原最大的农业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的后代把大片土地献给当地政府,事迹被载入台湾史册。

  (二)  文化交流。
  南靖移居台湾的少数人属于教书先生、画师、学生,据谱牒资料统计,明清时期移民中有进士1人,举人5人,武魁1人,太学生、贡生、庠生26人。他们及后裔为交流文化作出不少贡献。
  祖籍南靖的台湾现代著名爱国文学家张我军(1902——1955),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拓奠基人,他生前活跃于海峡两岸文坛,发表数百万字的作品,对台湾文学有杰出的贡献。
  历史学家黄典权,1948年去台湾任教,历任福建与台湾中学教员、主任多年,台南市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昆山工业专科学校秘书,历史博物馆研究委员,淡江大学理学院特约讲师,台南市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黄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生父念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员、校长。黄典权有一子三女均在台湾,妻子中央大学毕业。其胞兄黄典诚教授是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在台湾与大陆两地,黄典权的亲属有34人大专院校毕业,三个教授,一个高级工程师,五个工程师和讲师。

  (三) 抗日保台。南靖移民及其后裔,在保卫台湾的斗争中有杰出的表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南靖移民及其后裔奋起抗日保卫台湾,涌现出许多抗日民族英雄,最著名的有以下两位:
    简大狮,祖籍梅林坎下,生于台湾淡水县。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简大狮义愤填膺,变卖家产,募集义军1000多人在台北起义,成为当时抗日保卫台湾主力,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最后被清政府杀害。当时上海《申报》指出,“全台无寸土为中国所有,上天公道,列祖列宗英灵,独留一台湾义民简大狮为中国争气,为全台争气,此中国最有志气之人”。
    詹永和(1845——1895),祖辈从南靖迁台,生于台湾淡水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后,他集聚义军80多人揭竿起义,在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

四、南靖籍台湾中上层人士

吕秀莲

  祖籍地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1944年6月7日出生于台湾桃园县,无婚姻史。196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74年美国伊诺大学比较法学硕士,同年回台湾任“行政院”研究员、科长、咨议等职,并加入国民党。197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5月20日,被李登辉聘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97年3月辞去“国策顾问”,就任桃园县“县长”。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3月担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
  吕秀莲上有长兄和大姐,排行第三,其姐秀荷于2003年去世。长兄吕传胜,1937年出生,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系台湾律师公会常务理事,民法著名律师,“台湾省选举委员会委员”,1989年至2003年,先后5次率宗亲组团到南靖祭祖。
  吕传胜1989年首次到南靖祭祖之后,带回录像带给吕秀莲看。1990年8月29日,吕秀莲以“民主人同盟理事长”身份到南靖访亲祭祖。在吕厝芳园祠祖祠,她有磕头上香,但未跪拜;在龙潭楼,她用吊桶打上一桶水,说:“我一定要喝上一口家乡水,这叫饮水思源”,吕秀莲当天离开漳州。
  1999年,南靖书洋吕厝吕氏编纂新族谱,吕秀莲胞兄吕传胜提供全部费用,并任主编。吕秀莲为族谱题词“吕祖万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
  吕传胜任桃园吕氏廷玉派祭祀公业管理人、法人代表。1988年在桃园建成当年台湾最大规模的吕祖圣殿、吕氏河东祠及吕祖陵寝。
  1988年以来,台湾桃园吕氏廷玉派下宗亲,为南靖祖地吕厝修祖墓、祖祠、族谱,以及祖居龙潭楼等,总计出资人民币70多万元。

萧万长

  祖籍南靖县金山镇霞涌村,1939年1月出生于台湾嘉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硕士。
  萧万长历任“经建会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组工会主任”、“大陆委员会主委”、“立法委员”、“行政院长”、国民党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2008年5月,出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
  1993年台湾萧氏涌山派重修族谱,萧万长兄弟均有捐款,萧万长还为此谱题写了谱名“涌山萧氏族谱”。1997年,萧万长为祖祠“四美堂”题词“祖德福荫”。2006年,涌山萧氏重修族谱,萧万长为该谱题词:“源远流长,福荫子孙”。

简明景

  1935年出生,1989年当选“台湾省议会议长”,国民党中常委。

 简欣哲

  1914年出生,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顾问。

简又新

  1946年出生,曾任台湾驻英国代表,国民党中央委员“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署长”、“交通部部长”等职务。

简盛义

  曾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台湾省议会议员”。

徐振兴

  1936年出生,曾任台湾“国民大会代表”、桃园县工业会理事长

吕进芳

  曾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园县总工会理事长

张朝霖

  博士,曾任台湾“商工统一促进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民国传统文教协会理事长”、美国奥克拉荷马市荣誉市长。

胡江河、胡春达昆仲

  台湾达新集团董事长、副董事长,据1990年《台湾机构与人事便览》记载,达新集团在台湾一百家大集团企业中排第47位。

张国安

  台湾丰群投资集团董事长,台湾百家大企业,95年第25位,96年30位。

李孟州

  曾任《台湾工商时报》大陆新闻中心主任。

  以上人员中,吕秀莲、吕传胜、简欣哲、简盛义、张朝霖、胡江河、胡春达、李孟州、吕进芳曾回祖籍地南靖寻根谒祖。萧万长曾在厦门同祖地宗亲会面。

五、 血脉相承   往来密切

  自从明末南靖向台湾大批移民以后,南靖与台湾两地宗亲联谊往来从未间断。祖宗在南靖的台湾各姓氏家族,历代均回南靖寻根谒祖,南靖祖地宗亲也到台湾探访亲族,两地家族联修祖祠、祖墓、族谱和祭祖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多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这在两地族谱文献中有大量记载。
  书洋曲江世英堂张氏族谱记载,台中县宗亲逢年过节就寄银两回乡,祭祀祖宗。1947年,台中市的张春亭、张昭德、张盖丹等宗亲来信,说要筹资回乡,重修世英堂祖祠,后因时局变化,未能如愿。
  梅林光裕堂魏姓族谱记载,明末清初,魏姓族人有315人迁徙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北、桃园、台中、彰化、南投、嘉义、云林等地。有的甚至记到街道门牌,如“员林郡员林街睦宜庄铺”、“税兴街目义庄埔头”等。彰化县员林镇的魏德修、魏德进经常写信回祖地。梅林的魏旺基于1936年去员林探望胞弟魏和基和侄儿。返回时,魏德修和他一起回到祖地,在梅林泰和楼办酒席36桌,宴请族亲,报答祖恩。
  梅林种德堂王氏族谱记载,有承公派下九世三房仕政的后裔,迁居台湾后,家业兴旺发达。清道光年间,南靖宗亲宣信去台湾探访宗亲时,他还派族亲捐了大笔龙银,请宣信带回祖地,用以购置水田,出租收谷,以备每年清明祭祖和修葺祖祠、祖坟的开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居住在台湾府牛埔仔座光裕堂三房派的嗣孙,捐了184个大银,让去台湾探亲的观炼带回祖地,用这些银元重修祖祠种德堂。族谱中还记载着台湾捐银宗亲朝辉、阿赐、基山等18人的芳名。
  种德堂王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孙王幸德、王文德兄弟,至今还保存一本纸质发黄的旅台日记。这本日记是幸德、文德兄弟的父亲王新苤,在1927年11月去台湾拜访宗亲的日程要事记录,是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它为后人了解两地宗亲交往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49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两地宗亲往来中断。1979年以后,南靖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逐渐恢复,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以后,南靖籍台胞掀起寻根谒祖热潮。到2008年底,全县共接待寻根谒祖、投资考察、文化、宗教交流、旅游观光的台胞一万余人次,先后有简(书洋、梅林)、吕、萧(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魏、王、邱、张(书洋塔下、曲江、南欧、石桥、船场集星、南坑南塘)、刘(书洋下坂、南坑村雅)、黄(书洋上坂、和溪乐土)、徐、童、林(和溪林中、林坂、船场梧宅)、赖(书洋文峰、船场梧宅、南坑葛竹)、曾、邱、吴、沈、陈、董、李(书洋下坂、枫林、船场鼎寮)、石、郭、游、尤、庄、邓、谌等30多个姓氏的台胞在南靖找到了“根”。回到祖地的台湾宗亲积极捐款支持家乡发展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据统计,他们共捐资人民币1000余万元,用于修祖祠、祖墓、族谱,办教育,铺桥筑路等公益事业。

1、修祖祠、祖墓、族谱。

  族谱是记载以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是子孙后代慎终追远,寻根溯源,敬祖睦族的具体依据。祖祠、祖墓,是连接一脉相承的两岸宗亲的桥梁和纽带。祖籍南靖的台湾各姓氏家族,大多数重视留在祖地的祖祠祖墓,常常捐资修缮祖祠祖墓等。据姓氏谱牒与碑记统计,自清代至民国38年(1949年),台湾姓氏家族为修缮南靖祖祠祖墓等祖业捐资2万多银元。南靖祖地宗亲往往为台湾捐资修缮祖业者立碑以传示后人。
  1991年12月,台湾桃园黄福泉、黄朝日、黄明仁、黄崇勋四人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祖地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第二年,他们组团一行23人回祖地恳亲谒祖,捐赠人民币8万元用于修建祖祠。1993年,台湾黄氏宗亲又为重修祖祠龙湖祠捐资人民币数万元,并组团参加祖祠竣工庆典仪式。1994年。黄先生第五次组团回龙湖祠祭祖,决定两岸宗亲联手重修族谱,经过几年的努力,1999年12月,龙湖祠黄氏族谱在台湾出版。
  南靖县书洋镇上双峰村邱氏第八世孙国旺、国时、国平三兄弟,于明代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渡海到台湾淡水定居。后来,他们的子孙又衍传桃园、新竹。
  海峡两岸邱氏宗亲联系密切。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邱氏在台湾第十五代孙邱汉章,从台湾回到上双峰村谒祖,并捐资修了祖庙。
  1991年4月29日,桃园县邱氏宗亲会秘书邱春草带领谒祖团一行28人,回祖地拜祖。目睹祖祠年久失修,祭祖团返台后,春草、文棋倡议重修祖祠双溪祠。经宗亲研究,成立重建委员会,筹集人民币40多万元,协同祖地宗亲,于1993年6月21日动工重修双溪祠。基建期间,春草、文棋、舜伍等人往返两地六次,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同年10月27日,新的祖祠落成,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
  重建的祠堂以条石、砖、木、琉璃瓦构成,共放18个门6个窗,正厅雕龙刻凤,富丽堂皇。

2、开展经济贸易。

  清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发展,靖台两地宗亲开始有经济贸易往来,南靖输入台湾的主要货物有草席、铁锅、土纸等,台湾输入南靖的主要货物有蔗糖、水果(菠萝)等。民国时期,两地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密切。
  1949—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两地经济贸易往来中断。1979年后,两地又开始间接经济贸易往来。1988年3月,日本高野善隆先生与龙山镇政府合资创办高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后来由台湾胞妹刘美香女士独资接管经营,总投资80.5万美元,建立麻笋生产基地,生产笋制品,产品全部出口日本。1989年1月,台胞郑宏璋先生独资在山城镇创办超群轻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6万美元,生产化纤布。同年3月,台胞吴泰木先生独资在山城镇创办飞龙洋伞有限公司,总投资70万美元,生产雨具服装。1992年,台湾10多名兰花界人士专程到“中国兰花之乡”南靖县考察兰花市场,同兰花界同行交流信息,切磋种养技术。回去后,有几位到南靖投资办起兰花园,种养国兰和洋兰。1995年10月,时任台湾《工商时报》大陆新闻中心主任的李孟州先生第二次回祖地,他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参观考察了几个台资企业,回去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萧万长祖地  台商占地称王》的文章,发表在台湾《工商时报》上,该文宣传南靖是台商投资的风水宝地,介绍南靖与台湾的密切的人缘、血缘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台胞纷纷前来南靖考察,投资创业。到2008年底,南靖县共有台资企业198家,总投资28619万美元,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种植养殖五大行业。

3、进行文化交流。

  南靖是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县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一些文化团体多次来南靖考察交流。如1995年2月,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首次到南靖进行古迹及民俗文物调查研究。他们考察了和溪镇麟野社龙德楼、聚斯堂、慈济行宫和龙显岩等。回台湾后,组织撰写《海峡两岸古迹及其民俗文物调查计划(第一辑)报告》和《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民俗信仰及其祠庙文物调查研究计划报告》两本书,详细介绍福建和台湾的名胜古迹73处(其中《麟野林氏聚斯堂》和《碧云岩棣华书院》两篇介绍南靖),以及福建省南靖县与台湾省南投县的民俗等内容。
  《调研计划报告》两本书的主编林黄河先生,祖籍地是南靖县和溪镇麟野社,他担任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95年以后,他连续多年都回祖籍地进行文化考察、恳亲谒祖,就如何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宗亲联谊等问题同当地有关部门及林氏宗亲进行探讨,为靖台两地文化交流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歌仔戏是南靖和台湾的主要戏种,是靖台文化交流的结晶。1949年,南靖县都马歌仔戏班到台湾演出,以后留居台湾。近十几年来,台湾一些专家专程到南靖观摩演出,交流技艺。

4、捐资支持教育和公益事业建设。

  南靖籍台湾同胞十分关注祖籍地的教育事业,他们慷慨解囊,在祖地修建学校,建立奖学奖教基金,为学生制作校服,为学校添置教学用具等。

  祖籍南靖梅林长教的简姓宗亲,在台湾有17万余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们共有40多个组团,2000多人次回祖籍地恳亲谒祖。历次祭祖团回来,都献款兴办公益事业,作为修建学校、宗祠,铺桥筑路,敬老和慰问乡亲等费用。他们当中,有的一年中回祖地2次,有的几年中往返两岸10多次,有的夫妻双双而来,有的一家三代同行。1992年,台湾简氏宗亲捐资人民币128万元,在祖地新建“长教中学”,学校占地34.5亩,建筑面积2751平方米,建成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和一座师生宿舍楼,以及操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并把教学大楼命名为“德润大楼”(简德润是简姓在长教的开基祖)。
  2004年9月19至20日,台湾简氏宗亲恳亲祭祖团一行上百人,回到祖籍地梅林镇长教社,举行台胞捐资兴建长教中学新校落成10周年庆典活动。海峡两岸简氏宗亲欢聚一堂,共叙亲情。
  在庆祝大会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柯云瀚致欢迎词,台湾简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长简永燃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长教简氏宗亲会向58位建校时捐资新台币2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牌。台湾宗亲捐资人民币10万元,用于这次庆典活动费用和兴办公益事业。并向长教中学学生赠送400套运动服,向长教中、小学生赠送580套学习用具。
  1993年2月,台湾台中县黄氏宗亲回到祖籍地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寻根谒祖,捐资人民币8万元,修建8座小石拱桥和一条村道;还捐赠人民币5000元给上坂小学添置教学用具。同年5月,台胞黄沂源、黄沂荣昆仲捐资人民币3万元,在上坂小学设立奖学金,支持祖地发展教育事业。1995年,台湾南投县曾氏宗亲组团回祖籍地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恳亲祭祖,捐赠新台币61.2万元,支持兴建高港小学校舍。1996年,台湾彰化县庄氏宗亲回祖籍地南靖县奎洋镇祭祖,捐赠美元1200元,作为奖学金。1996年,台湾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促进会秘书长林黄河先生陪同80多岁的母亲回祖籍地南靖县和溪镇恳亲,捐赠人民币一万多元给林坂小学,作为教育奖学金。2006年初,在厦门投资办厂的林金生回到祖籍地祭祖,捐资人民币15000元,支持林中小学添置语音视听教室设备。同年4月,他在祖籍地建立“绿春”奖教助学基金,设立特困优生、优秀学生、优秀园丁三个奖项,每学年评选出28位优秀师生进行奖励,奖金10000元。

5开展宗教、民间信仰交流。

  台湾不少民间神祗的根也在南靖。“神緣”往往是与血缘一道向台湾传播的。一些传自南靖的神祗,香火与血缘一样旺盛。从南靖迁往台湾的姓氏与家族,在兴建祖宗祠堂的同时,也建了不少供奉神祗的庙宇。这些庙宇成为两地同根文化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事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大批的台湾信徒组团到南靖进香,朝拜。主要有以下一些寺庙:山城武庙、注生宫、登云寺、紫云寺、船场太子庙、新溪尾寺、梧宅保生大帝庙、南坑葛竹观音佛祖庙、龙山雍山庙、和溪慈济行宫等。不少台湾庙宇还从太子庙祁去新雕刻的太子神像,开光后在台湾安奉。(南靖县台联)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