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台胞之家> 共同家园> 祖家风情 - 正文
 
走近鲟埔·鲟埔女·蚝壳屋
 
2010年03月31日        来源 : 台胞之家网   作者 : 福建省台联 阳夏 字体:【】  【】  【

 

如今的泉州鲟埔海边现代渔村显现(摄影/郑岚)

  在福建闽南沿海一带的渔村,不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也源远流长。至今沿海小村里的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训,传承着古老的习俗。

  鲟埔村位于晋江入海口--泉州湾北侧,古时称前埔,皆因该地海滩上遍布红鲟洞,古人取鲟和埔合称而得名。追古寻源,这里曾是泉州先民——古闽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如今的鲟埔村已随当地的城市化建设“去村为市”,改为丰泽区东海街道鲟埔社区。走进鲟埔村,已是满目的洋房别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一切古朴遗风似乎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消失殆尽,当地政府已将该村列入自然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进行旅游开发。

用蚝(海蛎)壳构建的屋子暖夏凉(摄影/郑岚)

  鲟埔女以其艳丽的头饰和奇特的发型,坚守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祖制的文化。泉州东海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缀成,绕成环,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上玉簪,银梳等,相传,村里的居民全是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后裔,其风俗、装扮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而延续下来的,鲟埔村因渔家女的服饰、发型与众不同而闻名。

在蚝壳厝前开蚝的老阿嬷(摄影/郑岚)

  鲟埔女的头饰,当地人称“粗脚头”,此发式中髻同属清代汉族大衫制的发梳大盘髻,亦有乐簸箕髻,或称蝴蝶髻的,梳发时无分股,以螺旋团结于脑后,髻心插上一支象牙筷固定。后绕髻环戴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圈,并在髻心左右对称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使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故有“四季花坛”之称。有的妇女又在左右两边,各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中年妇女大多配上一对金质的钓钩式的耳钩。鲟埔女的服饰也相对引人注目。鲟埔女穿的上衣是赤褐色的侧襟衣,当地人称之为“薯榔衫”,因白棉布衣服经薯榔汁浸泡染色而得名。它不怕风和浪,不怕泥巴沾,最适合于成年累月与海水和泥滩打交道的鲟埔女了。下身穿黑色的宽筒布裤,在海滩上行走便于卷起裤管。她们的腰间都有一个红腰包,相当于惠安女的黄斗笠,里面装着女人常用的一些小物品。鲟埔女独特的服饰,加上头上绽满了色彩艳丽的鲜花,还有耳坠上清一色的秤钩,把个鲟埔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十分靓丽。

屋前聊天的鲟埔老阿嬷(摄影/郑岚)

  如今走近鲟埔村,仍能看到传统蚝壳屋前,是上了年纪的老阿嬷在开牡蛎(蚝),年轻人大概都外出捕鱼或打工赚钱了。看到这些老阿嬷开牡蛎的劳作,就会想到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鲟埔蚝。鲟埔村养殖出来的牡蛎(蚝)特别肥硕鲜美,是烹煮“蚝仔煎”的上好原料。在鲟埔的村头,到处都有卖“蚝仔煎”的小店铺,吃上一盘新鲜的“蚝仔煎”,绝对是正宗闽南风味的享受。除了吃美味的“蚝仔煎”,看鲟埔女挖蚝肉也是一种美妙的视觉享受。

  在鲟埔村洋房别墅的间隙中还可以看见亟待保护、为数不多的用蚝壳砌墙的蚝壳厝(屋)。据说,蚝壳中有天然气孔,融热性能好,所以蚝壳厝冬暖夏凉。尽管村里的砖石结构的楼房越来越多,但许多鲟埔女仍喜欢住蚝壳厝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和赐予。(福建省台联 阳夏)


  编辑 : 辽野  
 

版权信息
福 建 省 台 湾 同 胞 联 谊 会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276号18层 电话:(0591)-87802143 邮编:350003 传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备案证号:闽ICP备06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