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胞之家  >   我的相册  >   宝岛印象

台湾孔庙

2016年11月23日 来源:央视国际

  明清时期,随着民族英雄郑成功将台湾收回祖国的怀抱、大陆移民纷纷赴台拓垦和统治阶级对台湾的加强管理,儒学也随之进入了台湾,并对台湾的社会及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全台首学”之称的台南孔庙落成于明永历二十年(1666年),是全台湾建成的第一座孔庙,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因为在此之前,台湾没有任何比较正规的中国文化教育设施(比如私塾、学校之类的),因此,台南孔庙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了台湾,成为台湾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掀开了台湾教育史的崭新的一页,中华传统文化及教育由此在台湾岛上传播开来。 

  

  孔庙内设立“太学”,时任监军御史陈永华被嗣王郑经任命为“学院”,也就是太学的主持。由此在台湾岛上,开始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最高为太学,相当于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为中等教育;乡设乡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所学内容,以讲授三字经、千字文和儒家经典为主。那时规定:“凡民八岁入学,课以经史文章”。接着,在台湾也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每三年州试一次,州试入选者又经府试、院试,取进者入太学;最后每三年一大试,成绩佳者即可入朝为官。 

  自此以后,台湾的文风初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播撒在台湾的土地上,并逐渐绽放出美丽的光彩。随着清朝政府对台湾的加强管理,历任的巡台长官都亲自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凡设立的府县均设立府县儒学。因儒学是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大多设于各府县的文庙(即孔庙)内,所以孔庙就成为儒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台湾的孔庙中,最著名的就是台南孔庙和台北孔庙。 

  台南孔庙恢弘庄严,大成殿是全庙的建筑中心,大殿内主祀孔子的灵牌,正上方悬有数块横匾,多为历代皇帝所题。与一般的神庙不同,孔庙的大成殿内只有神位,没有神像,更没有香烟缭绕,酒肉陈杂的现象,充分体现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特点。后殿为崇圣殿,祀孔子五代神位,整个孔庙的建筑风格和配置,与内地的孔庙别无二致。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台南市政府都在孔庙内举办盛大的祭奠,前来参典的官员、商贾、市民等近万人,祭奠之盛不逊于台北孔庙。 

  台北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明末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倡建。后遭遇日本侵略者毁灭性的破坏。1925年,台湾人民决定重建孔庙,历经艰辛,终于在1939年竣工,又经修缮扩充,孔庙已恢复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誉为“正统南中国式的孔庙”。因此,台北孔庙又是台湾人民反抗外来文化侵略,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见证。每年9月28日在此举行祭孔大典。祭礼由台北市政府主持,仪礼悉依古制,参祭者要穿古服,献牺牲,舞八佾,奏大雅之乐;整个祭奠肃穆、庄严、隆重。 

  在孔庙的屋脊上,通常都有一对以上的竹形圆筒。竹筒代表着儒家士大夫的气节,所以孔庙中竹筒是不可缺少的。与一般宗教的寺庙不同,在历史上,孔庙从来都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 

  除了台南孔庙和台北孔庙外,凡是清朝设有府治或县治的地方,像台中、新竹、彰化以及高雄、屏东、嘉义等地,都有孔庙。如彰化孔庙,始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历经扩建修葺,庙貌崇宏,可惜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台湾人民于1972年在旧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庙貌更加庄严的孔庙。由此可以看到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敬仰。

[编辑:刘畅]

台联动态

地方讯息

联谊交流

乡音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