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胞之家  >   专题区  >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我的中国心

2018年09月18日 来源:福建台胞之家

  二十多年前,我怀着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向往,踏着春天的脚步,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专列,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大陆。作为亲历者,在见证大陆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也重新书写了自己的命运。

作者与家人其乐融融

  1989年初,作为首批来到大陆的台湾青年,我带着新奇探寻和向往的心情,首先来到大都市上海。那时的上海还没有完全改革开放,仍然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从台湾到上海需要在香港转机,当时企业大都还是集体和国营单位,很少私营公司。老百姓大都住在弄堂里,没有电话, 没有坐便器,家家用马桶。一家做饭往往整个弄堂都飘着饭菜香。人们穿的用的都以上海制造为荣,而这样的上海也是当时普通百姓向往的大城市。还记得当时民间一些用语与台湾明显差异。不管男女称呼“同志”一定不会错,对年轻女生最好避免称呼“小姐”,这真与台湾差别好大。上海的饭馆或餐厅都称“酒家”, 而台湾的酒家是声色场所, 这也是两岸用语的差别。

  接着,我到首都北京。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明清古都。我对北京第一印象就是人多地广,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就是自行车,上下班马路上黑压压的自行车大军,甚是壮观!人们大多穿着蓝灰色衣服,中山装,衣服样式单一,女生很少有穿裙子的。北京人一口京腔非常令我们羡慕,北京人不管男女似乎都是段子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古都故事一套一套的,非常健谈。那时北京有些饭馆还用粮票, 刚到北京因不懂而碰壁没饭吃, 因为大多数都是公家经营餐厅, 没事先订位不行。与台湾最不相同的就是计量, 不管是米饭、镘头,甚至酒都是以斤两计价,所以我闹了不少笑话。我们有次三人去吃狗不理包子, 服务员问吃几斤? 我说来2斤, 不知一斤有40个那么多。北京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地域宽广、古迹众多。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等,不愧为中华古都。而北京之大也超出我的想象,对于出生在宝岛台湾的我来讲,北京真的是太大太大了。

作者与公司同事一起到十八重溪春游

  我在走了大陆多处地方后,决定在福州发展。福建福州可谓有福之州,这是一块宝地,也是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福州也是我们台胞重要的故乡,福州的生活习惯,方言都更接近台湾,我们的先人当初也大都是从福州、泉州、漳州、厦门,飘洋过海到台湾开发。我想现在我们台胞来福建参与建设,也就是把更先进一些的东西带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啊。

  在福州发展,我们得到了政府的关怀,让我们更有回家的感觉。当时,我看到福州以至大陆正在建设,许多高楼平地而起。但在家装方面,墙面涂料不防水,我想这是当务之急。于是我引进了台湾比较先进的防水涂料,我热情地向大陆同胞介绍我的防水涂料,及其他更先进的装修材料。前几年福州的螺州大桥需要做防腐工程,我推荐了最好的材料。现在每次经过那美轮美奂大桥时,我很欣慰,感到自己也为祖国建设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业余时间,我也关心两岸关系。因为我看到了祖国的飞速发展,看到了两岸势必统一的大趋势。也明白台湾只有融入祖国的怀抱,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才不会受到日美等国的要挟。因此我为祖国统一大业鼓与呼,参加一些两岸活动,并被选为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理事,尽我的能力助推两岸统一。

  这三十年来,福州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以前鼓楼区闽江饭店附近皆是荒草地,有池塘、菜园、有牛有马; 现在建设成市中心的公园,早上晨练的、跳舞的、跑步的、唱歌的比比皆是,热闹非凡,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祥和的笑容,一派繁荣景象。我居住的地方原来也是荒草一片,现在高楼林立, 各大银行进驻,地铁公交四通八达,已经发展成福州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福州其实是中国大陆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现在的大陆经过40年的发展,国际化的商场比比皆是,国际品牌日益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也都已与国际接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旅游、健身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大家的成果。如今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百花齐放,百姓的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这就是我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真实的中国。作为两岸共同的炎黄子孙,我也为之骄傲自豪!

  虽然快退休了,但我的朋友,我的一切都在这里,我不想回台湾了,这是我的大陆情结、福州情结。我期盼两岸能早日统一,台湾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才有家的归属感。(文/图 洪哲隆 作者系福建省台联名誉理事)

作者参加福建省台联第八次代表大会留影

[编辑:卓高翔]

台联动态

地方讯息

联谊交流

乡音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