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胞之家  >   专题区  >   我与台联40年征文

常怀感恩在心中

2021年03月31日 来源:福建台胞之家网

  1981年到2021年,悠悠四十载,我生命的年轮一直与台联纵横交织;33岁到58岁,足足25年,我最好的年华都挥洒在台联工作岗位。

  承蒙恩泽四十载

  我出生于1963年5月,记得小时候,因为有台湾背景,从医的父亲几起几落、漂泊不定,是外祖父和母亲靠挣生产队工分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弟姐妹7人拉扯大。从1979年开始,省、地区、县陆续有人到我家走访、了解情况。1981年,各级台联机构相继成立,因为党和国家政策照拂,好运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家:一是家里建房子时,上级下拨了几乎全额的款项,生产队和大队也在建宅基地和木材砍伐指标上给予全免费政策倾斜,最终我家建成了两层土木结构楼房,解决了一家十口人只有3张床的尴尬境地;二是在文革期间被辞退回乡务农的父亲得以平反,复职于华安县湖林乡卫生院,并补发了被勒令回家期间的薪资;三是大我两岁的姐姐按有关政策被安排到华安县仙都乡医药公司上班,得到极其宝贵的工作机会。这三件事令我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就我个人而言,台联像是我人生十字路口的绿灯,冥冥之中助我的人生一路顺畅。1981年,我从华安县(仙都乡)南海中学高中毕业,参加了中专考试。同年,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复建,要在福建省招收两名高山族学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生源。无巧不成书,那年的省高招办就设在华安县教育局,我因此进入了来闽招生老师的视线。经向国家民委和中南民族学院领导请示,同意将我破格录取为大学预科班学生,一年后经考核,我转入82级政治系学习。不止于我,这份与台联息息相关的“幸运”也延续到了我儿子身上。他在中考、高考期间,都因为台籍考生身份照顾享受加分政策,得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考录好的学府。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没有台联组织四十年的关爱,就没有我们家爷孙三代现在幸福顺遂的生活。

  反哺奉献二十年

  1986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泉州市委党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谁也没有想到命运如此的奇妙,因为台籍干部身份,我再次和台联结缘。1997年,泉州市台联换届,我有幸调任泉州市台联副秘书长,后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职务,直至现在,我已经在台联工作了25个年头。我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是出于责任,亦是出于感恩。

  我常在心中暗自思忖,台联作为群团组织,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除了日常服务、慰问定居台胞的“固定动作”外,要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得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上下工夫。2011年主持市台联工作后,我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台联理事会,当着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的面,我大胆提出了台联工作不能只囿于大陆绕圈圈,要主动进岛的建议,引起全国台联领导的关注,最终为上级台联所吸纳,并相继展开了系列活动。2013年,经过一番努力,单位申请到每年1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返台定居台胞联络服务,自此开始“一来一往”的参访和进岛互动工作。

  因泉州有较多高校,我将“引进来”的着眼点放在了台湾学生及台湾老师群体身上。从2011年开始,我单位主动联络、持续开展方式多样、载体丰富的华侨大学台湾学生“送旧迎新”晚会。现在,新一届台湾同学会就任前都主动到我单位拜访,商谈今后活动安排。经过多年的情感浸润,这项工作实现了从台联“想做”到台湾学生“要做”的可喜转变。

2020年12月参与高校台籍院长交流座谈会

  2014年,我开始统筹扩大单位与在泉高校台籍教师联谊面,几年下来,加入市台联“朋友圈”的台湾老师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台湾老师更快更好地融入大陆的生活和社会,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联络服务仰恩大学工作的管理学院院长台籍教师翁景德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翁景德博士来泉已有七年,经市台联推荐,2017年他担任省台联名誉理事,2020年又获批省科技特派员。了解到他期盼到祖地祭拜,我们主动联系协调,陪同他到其宗祠祭拜祖先、参观祖地,帮助他了却心愿。再比如,在了解到泉州市台商区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人才政策后,我第一时间意识到应该“以台引台”,将台湾老师往园区引介,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我们多次赴台商区调研,建立对接联络机制,同时,积极带领高校台湾老师前往台商区开展洽谈或交流考察,推动台湾老师把自己拥有的专利和专业知识在产业园孵化。

2017年5月入台看望返台定居台胞

  二十多年的认真思考和埋头深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思路,我们努力做到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地发挥台联“台胞之家”作用。

  常怀感恩在心中

  我的人生与台联环环相扣、紧密交织,受到的恩情说不完,其中的缘份道不尽。白驹过隙,眨眼间我已近耳顺之年,回顾人生的历程,份量最重的两个字是“感恩”。

  因为感恩,我坚定自己的信念。从步入泉州市台联的第一天起,我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秉承着准时、务实的信念,兢兢业业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台胞来咨询办事,我都会热情地接待,得知群众的难处,我也会尽己所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疫情防控驻村工作期间,在我坚持多次帮助寻医理疗下,一位严重萎缩的老妇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再比如,了解到台胞孤儿刘梅琴考上大学却因家庭经济拮据就学困难,我对着孩子和她的爷爷、奶奶做出了“不用担心,有我们在”的承诺,单位把刘梅琴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我个人也自费为其提供助学款数万元。大学毕业后,刘梅琴情真意切地给台联写了一封感谢信,看得我热泪盈眶。经常听到台胞说我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我很乐于听到这种评价。记得当年被省台联评为优秀台联系统干部时,我写的事迹标题就是“用真情换真心”,因为在我的心中,台胞之事无小事,而我更愿成为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帮助,就如四十年来台联惠泽我一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感恩之情、常驻心中。台联仿佛一片海洋,我是身在其中的一滴小水珠,在它怀里,我得以徜徉,而它的力量亦蕴藏在这每一滴水珠里。台联的事业让我心有所依、志有所向、行有所往。(陈严辉,定居台胞,泉州市台联会长)

[编辑:卓高翔]

台联动态

地方讯息

联谊交流

乡音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