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胞之家  >   乡音在线  >   台胞故事

一位老台胞的大陆情结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福建台胞之家网

  漳浦县绥安镇北部有一个村子,名叫后潭村。该村辖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2800人。后潭村与附近楼脚村皆为蔡姓聚居地,以前曾合称为霞潭村,这里99%以上的村民为蔡姓。不过,由于历史变迁,其中就有一户姓陈的人家迁居于此。天长日久,这户人家居然成了一个拥有80多名家庭成员的大家族,而且是当地人人羡慕的“五世同堂”。

  这户人家的主人便是今年91岁的陈友全,他就是第一代来漳浦定居的台湾高山族同胞。这位耄耋老人,10岁左右跟随父母从当时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省逃难到大陆,几经辗转,历尽磨难,最终选择在漳浦定居,并深深扎根。

  逃离殖民统治

  “我的父亲出生于台湾南部屏东县恒春镇,由于家人不堪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压迫,在祖父母的带领下,一家人乘船离开故土,跨过海峡,来到大陆,最初在东山县落脚。”因为陈友全老人近来身体比较虚弱,记忆力大不如前,所以有些久远的事情无法提及。不过,好在他的几个儿女还能依稀记得一些尘封往事。其中,年过花甲的二儿子陈解良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曾告诉他们,当时日本占领台湾以后,陈家几代人都在不断抗争,试图逃出倭寇黑暗统治的魔掌,直至祖父母一代,历经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成功摆脱。

  “然而落脚大陆后不久,由于大陆还处于黑暗的旧社会,举目无亲,他们在颠沛流离中过着悲惨的乞讨生活。”陈解良告诉笔者,由于食不果腹、衣不遮身,生活异常艰辛,无奈之下,祖父母只好把还在怀中嗷嗷待哺的第四个儿子抱给人家养。因为那户人家是广东人,后来竟无从打听其下落了。不久,在沿途乞讨的过程中,由于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祖父母相继病逝,只剩下父辈兄弟三人,三兄弟又因为战乱,相继流离失所,四海为家。

  上个世纪40年代末,经过各自奋力打拼,陈友全大哥好不容易在东山县西埔镇安下身来,并娶妻生子,过上稳定的生活。而他与小弟则流落到漳浦县绥安镇鹿溪一带,所幸被一户好心农户收留,并帮他们放牛。以后,陈友全又到绥安镇霞潭村(今为后潭与楼脚二村),被一户地主聘为长工。那时候,砍柴、收稻谷、推磨子、压榨甘蔗等等苦活累活,陈友全全都默默承揽下来,为的是兄弟俩有一口饭吃。弟弟长到18岁左右时,应漳州芗城一家运输公司招聘,并落户于此。这个时候,旧社会的黑夜即将过去,而新中国的曙光即将照临。

  扎根漳浦后潭

  “大概在解放前,我的父亲被漳浦霞潭村一蔡姓人家招赘,从此定居于此。”陈友全的小儿子、今年49岁的陈解明告诉笔者,由于父亲性格憨厚老实、做事勤恳认真,当地一户人家心疼他,觉得他是个可靠的男子,便将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这个“唯一的女儿”就是后来他们的母亲蔡红菊。成家后,陈友全和蔡红菊夫妇俩恩恩爱爱,相濡以沫。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着几亩薄田,虽然生活过得很清贫,但总算能勉强维持下去。

  1953年,东山保卫战爆发,陈友全应征入伍。“虽然战斗时间不久,但陈大哥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曾为救下战友而身负重伤,子弹碎片至今还残留于体内多处。”蔡大伯是陈友全的老邻居,也曾经当过兵打过仗,对于陈友全的一些过往他都可以悉数道来。据他介绍,陈友全退伍归家后,与妻子重新回到田里,本本分分种地,辛辛苦苦劳作,再也没有离开过村子。他们含辛茹苦,先后养育了8个子女,包括3个儿子,5个女儿。

  “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在我们面前讲起以往的故事,以此来激励我们要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至今记忆尤深。”陈解良追忆起往事,仿佛孩提时代美好的光阴重现眼前。

  上个世纪50年代,陈友全入了党,因为他为人真诚质朴、务实肯干,加之头脑灵活、能力又突出,先后被村里推选为村民兵营长、村党支部委员、村党支部副书记。而这一干,就是漫长的二十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

  “老陈在村里干事期间,曾带领村民修路造桥,开渠挖塘,做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后潭村上了年纪的村民纷纷反映,陈友全担任村干部期间,总是想方设法为村民排忧解难,而且不贪不取,口碑一直很好,可谓德高望重,他得到了全村人的爱戴和拥护。

  教育子女成才

  陈友全在外是一个人人尊敬的好干部;在内,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严父”。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他总是告诉我们,别忘了祖先曾遭受过痛苦的殖民统治,也别忘了今天幸福日子的来之不易,要懂得惺惺相惜,更要明白自强不息。”对父亲的教导,儿女们时时刻刻铭记在心。

  在陈友全的严格教育下,八个子女个个懂事明理,并且很早就学会了吃苦耐劳,长大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干事,不少成为能人。其中,陈解明就是其中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原先在村里种了几年的田地,但是不甘落后的他决定凭真本事到外面去闯一闯。后来,他加入了运输车队,驾着大卡车来往于漳浦与晋江之间,一天一个来回。随着业务渐渐熟悉,人脉不断扩大,陈解明自己成立了一个运输队,拥有十几辆卡车,而且业务不断,赢利颇丰。因为从小接受良好的家教,陈解明诚信度高,创业精神出色,不但解决了许多人就业,还带动了一方经济,于2007、2008年连续两年被漳州市民宗局评为“漳州市高山族同胞致富模范”。

  这个大家族曾有过不少的荣耀,其中最大的光荣莫过于1995年的一次不寻常的经历。当年,时任省妇联主席的王美香来漳浦时专程到后潭来看望慰问这一户高山族台胞。“家里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领导,这么多客人,我们比过节时还热闹,还喜庆!”陈解明对这次会见记忆犹新,他拿出当年的合影来给笔者看,指着上面的领导,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感谢共产党,感谢祖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心了!”

  作为高山族台胞,因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与照顾,陈家人一直引以为豪。“现在,陈家成了我们后潭村的骄傲,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给村里带来的贡献与荣耀!”现任后潭村党支部书记蔡建兴如是说。

  期待家人团圆

  今年46岁的陈文金还告诉笔者,爷爷非常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对家族成员个个能过上好日子感到无比欣慰,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在有生之年还没能看到祖国实现和平统一,还没找到在海峡彼岸的高山族亲人。

  作为漳浦第一代台湾高山族,陈友全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念念不忘台湾高山族亲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台湾亲人的努力。上世纪90年代,漳浦大南坂一位姓叶的高山族同胞曾经回过台湾,陈友全就托付他打探家族亲人的下落。不过,因为年久月深,高山族语言与闽南语又不相通,这位姓叶的台胞回来时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消息。后来,陈友全的儿子们又找到当地政府,希望借助电视台录制并播放寻亲相关节目,能够尽快帮他们找到亲人,但是节目播出后,等待了很久,也是杳无音信。这样反复又尝试了几次寻亲方式,都以失败告终。此时,陈友全寻亲的念头几乎彻底断了。

  “我们在大陆生活的很幸福,希望海峡彼岸的高山族亲人也能够过得很好。将来有一天,台湾真的回归祖国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可以经常来来往往,相互倾诉一份思乡思亲的情愫。”陈解良不忘父亲的嘱托,一直期许着美好的未来。

  陈解良表示,虽然在大陆无亲无故,但是他们早已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而且在村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他希望整个家族团结在一起,传承好家风,融入金漳浦,迈进新时代,既懂得敬老孝亲,也懂得感恩奉献,把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光大。同时,他也希望后代子孙们,勿忘历史,勿忘祖先曾经遭受的屈辱和痛苦,学会自强不息,继续奋斗不止,为祖国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为新时代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洪锦城,系漳浦县报道组记者)

[编辑:卓高翔]

台胞风采

乡音文苑

台胞之声

台胞故事

姓氏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