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胞之家  >   乡音在线  >   乡音文苑

乡土乡音——台胞的故事

2018年10月17日 来源:福建台胞之家

  一个延续50多年的约定

  “我母亲是在厦门鼓浪屿怀上我的,所以给我起名‘陈鼓应’……”。

  2015年7月12日,在我们举行的餐叙会上,陈教授风趣地自我介绍。

  陈鼓应,生于漳州,长于长汀,1949年前往台湾,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著名道家学者。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尼采新论》等著作,被人称为“研究道学权威专家”、“中国当代新道家代表人物”。

  “这个暑假,我们全家祖孙三代一起回长汀祭祖,来到泉州,是因为我大哥一家子居住在这里。”他说。

  “有一段故事,我必须得讲给你们听。我们一家人分居在长汀、泉州、台湾、美国。50年代初,我在金门时收到大哥的来信,信中约定,每年中秋节晚上6:00,长汀、泉州、台湾、美国四地亲人同时遥望明月举杯,寄托相思。”

  “那一个中秋节,我坐立不安。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6:00,我举起杯子,泪流满面。”陈教授沉浸在回忆中。

  “那天,父亲喝醉了,那是父亲人生中第一次喝醉。” 陈教授的儿子陈欣接着说:“从我懂事起直到现在,我们家就一直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个中秋节的晚上6:00,全家人对着明月举起酒杯。”

  “这回能够带孩子们回来祭祖寻亲,相当开心!”老人讲得淡定、从容,但是我始终知道他这一生并不是云淡风轻。我们旁边的人,看见的只是云淡风轻的模样,却不知那曾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多人的无奈与伤痛。

  屋内,陈老的混血孙子孙女说着不那么流利的普通话,夹杂着英语,有模有样地学泡闽南功夫茶。窗外,泉州古城满坡满坡的红砖厝、美丽的燕尾脊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亮。

  所谓的岁月静好,是经历种种之后的淡然吧。

陈鼓应先生

  一次相隔近30年的家访

  1987年12月2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允许现在大陆台籍前国民党军人返台定居案”,仅1989年,泉州市就有39位老兵、168位家属共207人返回台湾定居。这些乡亲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是我们久久不曾放下的牵挂。

  2016年5月底,我有幸作为泉州市台联交流团工作人员,跨过台湾海峡,走街串巷,走进10位返台定居乡亲家里,成为台胞家中特殊的访客。这一天,远道而来的我们与台胞乡亲及家里面的老老少少言笑晏晏,可谓是“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这一天,有太多值得记录的镜头。

  蔡茂斜老先生是从泉州返回台湾定居的一代老台胞。5月26日,当我们的车辆驶进村里,大老远就看到老人家带着家人站在村口欢迎我们。早在前期联络中,蔡老得知泉州台联的“娘家人”要到台湾家里走访,就忍不住隔三差五打来电话了解行程安排。来到家里,桌子上那一盘盘切好的水果和刚沏好的热茶向我们诉说着主人的期盼和热情。老先生向我们讲述90年代初刚到台湾时一年搬10多次家的艰辛,讲述两个孩子从小杂工的努力打拼到今天成为企业主的奋斗历程,看到老先生宽敞的住宅院子及一家子和乐融融幸福生活的场景,我们的心暖暖的。

  现年89岁的老台胞谢海玉, 1991年带着爱人和4个孩子回到台湾定居,留下大女儿谢雪云在德化工作。谢雪云现在是德化县政协委员,也是泉州台联的常务理事。老人当着我们的面同远在德化的女儿进行视频连线。镜头打开的瞬间,老人禁不住掉下泪来:“云哪,泉州老家人来咱家看我们来了……”镜头那边女儿也潸然泪下,“从来不敢想象泉州台联的领导、同事们会跑那么远的路来看望父母亲……”。是啊,在远隔海峡的地方遇见老朋友,又怎能不让人高兴落泪呢?

  台北、嘉义、桃园、新竹、苗栗、台南……一路行来,浓浓的亲情、乡情一直伴随着我们。在苗栗,在泉州台联已故原会长陈阿富家里,老人家的儿媳妇心疼我们的一路行程紧张,硬是拿着一袋洗好、切好的水果追赶上车辆送给我们,让我们路上解渴;在新竹, 89岁高龄的彭鸿韵老人家穿着崭新的衬衫、在女儿的搀扶下迎接我们,女儿彭稚如告诉我,老人家年前不小心摔倒了需要卧床休息,得知我们要来的消息,一大早就要求女儿给他穿上正式的衬衫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

  感人的镜头太多,我已记录不下。

  因为历史,好多人才别了那片乡土乡音而来,从此,家乡与原乡模糊了概念,其中滋味,又岂是一个词汇所能表达?

泉州台联交流团入台看望返台乡亲

  一次历经20年的寻根

  回不去的都是故乡,愈是如此,这种思念就愈发真实。

  “如果我不来寻根,下一代就不知道根在哪里。” 现年60多岁、身为台湾一家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曾先生,从1994年开始就时刻把寻根挂在心上,走到哪里,但凡遇见晋江人,都要问上半天,特别是同姓的更要聊得仔细。

  原来,曾先生的祖先近200年前离开家乡去了台湾,虽远隔海峡,时空限制,都挡不住他们家人的故乡情结。怀揣几代人的心愿,为了寻找自己家族的根----“晋江羊仔坑”, 10多年来,他多次携带家谱到大陆寻祖联根,但一直未能完成心愿。

  2014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了曾先生打来的求助电话。经过努力查找、仔细比对,认定曾先生的祖先“晋江羊仔坑”极有可能位于晋江市英林镇港塔村。10月29日,得知消息后的曾正义先生立即赶到晋江市英林镇,在我陪同下赶往港塔村村委会。曾氏族人闻讯早就带着《曾氏族谱》候在村委会办公室,双方一对族谱,一代一代往上找,发现在晋江《曾氏族谱》上记载了“第31世璧溪公”从大陆带3个儿子到台湾定居。而曾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入台始祖为31世璧溪公,双方记载的世系、生年、入台等相吻合。据台湾方面族谱记载,这一支曾家从晋江英林羊仔坑迁往台湾,第一代壁溪公生于乾隆乙酉九月十八日,第二代呈建成,第三代云秋榜,第四代人万福,第六代文字辈,第七代焕字辈。曾先生正是焕字辈,他说:“我儿子是国字辈,下回一定带他们回来祭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宗亲的带路下,曾先生来到村里的曾氏宗祠,站在列祖列宗牌位前,燃上三柱香,告慰先祖:“曾家这一脉人回来了!”读着祠堂里的族规,找到自己“焕”字辈的出处,曾先生兴奋不已。他说:“我父亲今年90多岁了,这回知道我找到宗亲了,不知道有多激动!”

  村庄里的宗亲知道来了一位寻亲的“台湾客”,亲切地招呼说“来,坐下,一起喝杯家乡茶!”曾先生感慨万千,想起阿爸说过高祖父年轻时无甚嗜好,就喜欢喝茶,小时候起家里面就一直有喝茶的习惯。临别前,宗亲赠送了一些茶叶给他,曾先生深情地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饮茶思源的。”

  叶落归根,是所有游子的夙愿。曾先生对寻根的执着,也正是内心对故土的眷恋。喝一口家乡茶,饮一杯故乡水,能否解一方思乡愁?

  这是一个个值得珍爱的人,这是一个个值得珍藏的故事。故事里,烙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情结: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刘云燕)

曾先生查阅族谱

[编辑:卓高翔]

台胞风采

乡音文苑

台胞之声

台胞故事

姓氏故里